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20 个叹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ī mǎ niú zhī tàn司马牛之叹 |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 《论语 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fèi shū ér tàn废书而叹 |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
cháng xū duǎn tàn长嘘短叹 | 指叹息不已。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他[崇祯]将御案上的文书一推,不由地长嘘短叹,喃喃地自语说:‘饷呵,饷呵,没有饷的日子如何撑持?’” |
kuì rán cháng tàn喟然长叹 | 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rén shǔ zhī tàn人鼠之叹 | 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tàn lǎo jiē bēi叹老嗟卑 | 感叹年已老大而犹未显达。 | 宋·陆游《岁莫》诗:“小筑幽栖与拙宜,读书写字伴儿嬉,已无叹老嗟卑意,却喜分冬守岁时。” |
pí ròu zhī tàn脾肉之叹 | 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阴虚度,思欲有所作为。 |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
è wàn tàn xī扼腕叹息 |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 | 晋 王隐《晋书 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 |
zàn tàn bù yǐ赞叹不已 |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 |
āi shēng tàn qì哀声叹气 | 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终日他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wàng yáng xīng tàn望洋兴叹 |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产生;发出。 | 元 刘壎《隐居通议 诗歌五》:“千古吟人,望洋兴叹。” |
tàn wéi guān zhǐ叹为观止 | 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
wàng yáng ér tàn望洋而叹 | 见“望洋而叹”。 | 明·唐顺之《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叹,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
āi shēng tàn qì唉声叹气 |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
duǎn tàn cháng xū短叹长吁 | 吁:叹息。短一声、长一声不停地叹气。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不见时准备着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 |
kài rán tàn xī忾然叹息 | 忾:叹息,感慨。感慨叹息。 | 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
jī jié chēng tàn击节称叹 | 节:节拍;击节:打拍子;叹:赞叹。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术作品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公期望基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 |
fèng tàn hǔ shì凤叹虎视 | 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 | 《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足下鹰扬其体,凤叹虎视,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李善注:“凤以喻文也,虎以喻武也。叹犹歌也。取美壮之意。” |
cháng xū duǎn tàn长吁短叹 | 吁:叹气。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气。多为人心情烦闷、郁结不舒的表现。也作“短叹长吁”。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 |
xiàng ruò ér tàn向若而叹 |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