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9 个剥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ēng tūn huó bō生吞活剥 | 比喻机械地套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或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 唐 刘肃《大唐新语 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
chōu sī bō jiǎn抽丝剥茧 |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 |
bō jiǎn chōu sī剥茧抽丝 | 剥:去掉外层。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 朱光潜《艺文杂谈 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 |
chōu jīn bō pí抽筋剥皮 | 形容剥削压迫非常残酷。 | 清 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可知那州县老爷们比娼妓还要下贱!遇见驯良百姓,他治死了还要抽筋剥皮,锉骨扬灰。” |
bō fū zhuī suǐ剥肤锥髓 | 剥:剥去;肤:皮肤;锥:敲打。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 | 宋·司马光《遗留物第二札子》:“我辈剥肤锥髓,以供赋敛,而浩浩入群臣之家,如泥沙不惜,其心安得?” |
zhuó jīn bāo fū擢筋剥肤 | 犹言抽筋剥皮。比喻剥削深重残酷。 | 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
zhuī fū bāo tǐ椎肤剥体 | 见“椎肤剥髓”。 |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登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
bō chuáng jí fū剥床及肤 | 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 宋 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 |
bō fù zhī jī剥复之机 | 剥复:《周易》的二卦名,剥落与来复;机:时机。盛衰、消长的时机。 | 《周易·杂卦》:“剥,烂也;复,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