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带减腰围带减腰围的故事

带减腰围的成语故事


拼音dài jiǎn yāo wéi

基本解释语本《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

出处语出《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


暂未找到成语带减腰围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带减腰围)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衣带水《南史 陈纪下 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断如带《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晋汔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
不绝如带《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
以点带面竺可桢《一年来的综合考察》:“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偷工减料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下游一带的工程都是偷工减料作的,断靠不住。”
冠袍带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减师半德宋 陈善《扪虱新话 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又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吴带当风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围城打援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
围点打援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但是老练的帝国军人却揣摸不到于而龙牌下押的什么注,是围点打援,目标朝着他?”
夹枪带棍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棍,终久是个甚么主意?”
夹枪带棒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
安眉带眼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带眼的人,直须要我开口说。”
局骗拐带
布衣韦带东汉 班固《汉书 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带月披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则合带月披星,谁着你停眠整宿?”
带水拖泥宋·叶適《修路疏》:“南来北往,何忧带水拖泥;朝去暮来,不到撞头磕脑。”
带金佩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
披枷带锁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放便。”
披裘带索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
拉家带口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拖儿带女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拖儿带女的,起五更,熬半夜,这是造的什么孽呀!”
拖泥带水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主人勤拳,带累阇梨,拖泥涉水。”
拾带重还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裴度》。
摧眉折腰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散带衡门《诗经·阵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有增无减宋·王禹偁《为寿宁节不任朝觐奏事状》:“当百辟称觞之日,是二年伏杭之余,历夏经秋,有增无减,莫预欢呼之会,仅成病废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