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符咒水的成语故事
拼音shū fú zhòu shuǐ
基本解释书:书写;符:符篆;水:神水。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动。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高斋以谓‘少游尝为道士,书符咒水’,又诬也。”
暂未找到成语书符咒水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书符咒水)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介书生 | 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一口吸尽西江水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居士庞蕴》:“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 |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
一廉如水 | 元·柯丹丘《荆钗记·民戴》:“老爷自到任以来,一廉如水。百姓今喜高升,小老人具礼远送。” |
一衣带水 | 《南史 陈纪下 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
万水千山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
三余读书 |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不刊之书 | 汉 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
不通水火 | 东汉 班固《汉书 孙宝传》:“稚季耳目长,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
世代书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
两脚书橱 |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
中书君 | 宋·苏轼《自笑》:“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
临水楼台 | 宋·汤恢《祝英台近·中秋》词:“洞庭窄,临水楼台,清光最先得。” |
临池学书 | 《晋书 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
丹书白马 |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 |
丹书铁券 | 《后汉书 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
丹书铁契 | 《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
乘高决水 | 宋·司马光《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诚能行此二者……后日之政,如顺风吹毛,乘高决水,可以不劳而成功者。” |
书不尽意 | 《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
书不尽言 | 《周易 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书不释手 | 《北史·牛弘传》:“[牛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 |
书呆子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老夫素日常听人说,读书人每每读到后来入了魔境,要变成‘书呆子’。” |
书囊无底 | 宋·黄庭坚《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
书声朗朗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
书声琅琅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
书生之见 |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书缺有间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