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皈依佛法皈依佛法的故事

皈依佛法的成语故事


拼音guī yī fó fǎ

基本解释皈依: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因对佛、法、僧三宝表示归顺依附,亦称“三皈依”;佛法:佛教教义。指信佛,比喻对人很顺从。

出处李脃人《暴风雨前》:“啥都不怕,歪得像一只老虎,如今武松进门,就皈依佛法了。”


暂未找到成语皈依佛法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皈依佛法)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空依傍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十二章:“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不二法门《维摩诘经 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依不饶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36回:“这里黄三太见周应龙不依不饶,他就开口说:‘周寨主,……’”
不及之法《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不法之徒清·无名氏《刘公案》第11回:“而今我国大清,焉有这样不法之徒?”
不看佛面看金面王统照《银龙集·站长》:“我如果是个连长,或是个把书记官,不看佛面看金面,还有这场事?”
严刑峻法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后遭条狱之诏,吉扞拒大难,不避严刑峻法。”
临时抱佛脚唐 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为法自弊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井井有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女外理生计,内训孤儿,井井有法。”
代马依风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以法为教《韩非子 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以身试法东汉 班固《汉书 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伏法受诛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佛头着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佛心蛇口
佛性禅心《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佛眼佛心孙梨《白洋淀纪事·光荣》:“你还是佛眼佛心,把人全当成好人。”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明 李贽《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依依不舍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次早,老婆婆起身,又留吃了早饭,临去时依依不舍,在破箱子内取出一件不曾开折的罗衫出来相赠。”
依依惜别宋 陆游《舟中对月》:“百壶载酒游凌云,醉中挥袖别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
依山傍水宋·叶適《安集两淮申省状》:“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
依本画葫芦《朱子语类》卷四二:“仲弓却只是据见本子做,只是依本画葫芦。”
依样画葫芦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依样葫芦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个史阁部,颇有忠心,被马、阮掣肘,却也依样葫芦。”
依此类推宋·周煇《清波杂志》第六卷:“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