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成语故事
拼音qiū gāo qì shuǎng
基本解释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
出处唐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暗风吹乱蛩悲咽。”
暂未找到成语秋高气爽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秋高气爽)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叶知秋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日三秋 | 南朝 梁 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一气呵成 | 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
一鼓作气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沈从文《虎雏再遇记》:“他记得一句格言:‘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因此永远能用起码名分在军队里混。” |
万古千秋 | 唐 周朴《望中怀古》:“齐心楼上望浮云,万古千秋空姓名。” |
上气不接下气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
下气怡声 | 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
下气怡色 | 《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不知天高地厚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 |
东山高卧 |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
东来紫气 | 唐·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
严师出高徒 | |
丧气鬼 | |
串通一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
乘高决水 | 宋·司马光《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诚能行此二者……后日之政,如顺风吹毛,乘高决水,可以不劳而成功者。”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云天高谊 | 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七回:“贱妾水冰心,多蒙公子云天高谊,从虎口救出,其洪恩大德,不啻天地父母。”清·烟霞散人《凤凰池》第五回:“向日晚生正遭歧路之泣,得遇总戎,云天高谊,解衣推食,有踰骨肉。” |
亢心憍气 | |
人逢喜事精神爽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回:“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向心来瞌睡多。” |
位卑言高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
低声下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的伏侍劝慰。” |
低声哑气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 明 李贽《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
债台高筑 | 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有逃责(债)之台。”唐 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
傻里傻气 | 欧阳山《三家巷》:“阿炳这孩子傻里傻气,又蠢又笨,打铁不成,当鞋匠也不成。” |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 明 许自昌《水浒记》第18出:“人常说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宋公明为人倒是反这两句话,故此担阁了嫂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