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肤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8 个肤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shēn wú wán fū身无完肤①《三国志 魏书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后以“身无完肤”指被打得遍体鳞伤。②比喻遭到攻击或破坏后难以自存的局面。《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
bō chuáng jí fū剥床及肤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宋 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
zhuī fū bāo tǐ椎肤剥体见“椎肤剥髓”。《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帝曰:‘霖雨、地震之灾,岂非重兵久在蜀,调登供馈,椎肤剥体,民怨所致,当修德抚民以应之,又何祷乎!’”
shēn tǐ fà fū身体发肤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孝经 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bō fū zhuī suǐ剥肤锥髓剥:剥去;肤:皮肤;锥:敲打。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宋·司马光《遗留物第二札子》:“我辈剥肤锥髓,以供赋敛,而浩浩入群臣之家,如泥沙不惜,其心安得?”
fū jiàn guǎng shí肤见謭识浅陋的见识。
xuě fū huā mào雪肤花貌皮肤洁白如雪,容貌美艳如花。形容女子的美丽。唐·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hàn liú jiā fū汗流浃肤见“汗流浃体”。宋·洪迈《夷坚乙志·青童神君》:“[深父]梦若至诸天阁下……有人挤之,坠潭中,蹶然而寤,汗流浃肤。”
pí fū zhī jiàn皮肤之见见:见解,见识。指肤浅的见解。宋·阮逸《<文中子>序》:“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
tǐ wú wán fū体无完肤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晋 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肤。”
fū cùn zhī dì肤寸之地肤寸:古代长度单位,1肤=4寸。指面积狭小的土地。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zhuó jīn bāo fū擢筋剥肤犹言抽筋剥皮。比喻剥削深重残酷。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fū shòu zhī xiāng肤受之愬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zhì fū jūn zú炙肤皲足皮肤晒焦,足部冻裂。形容农民耕作的辛苦。明·宋濂《阅江楼记》:“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
qiè fū zhī tòng切肤之痛切肤:切身。指与自身关系密切。比喻亲自感觉的痛苦。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辄复云云尔。”
fū mò zhī lí肤末支离肤浅琐碎。清 方苞《书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肤末支离,而无所归宿。”
jī wú wán fū肌无完肤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旧五代史·唐书·李健及传》:“健及少遇祸乱,久从战阵,矢石所中,肌无完肤。”
mò xué fū shòu末学肤受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汉 张衡《东都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