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呼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24 个呼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hū zhī yù chū呼之欲出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就要。指好像叫他一声;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十分生动。宋 苏轼《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yáo xiāng hū yìng遥相呼应遥远:远远地。应:照应。指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清史稿 许友信传》:“且郑成功出没闽、浙,奉其为号,遥相应和,声势颇张。”
hū yāo hè liù呼幺喝六呼、喝:叫喊;幺:一;骰子的六面分别标有一至六的点数。原指赌徒高喊骰子点数的嘈杂喧哗声。现也形容盛气凌人地大声叱斥。元 无名氏《气英布》:“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hū niú hū mǎ呼牛呼马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庄周《庄子 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
rǎng bì yī hū攘臂一呼攘:挥动。挥动手臂呼喊(多用在号召)。汉 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hū péng yǐn lèi呼朋引类朋:朋友;引:带领;呼:呼唤;类:同类。指叫唤;招引同类的人。多形容坏人互相勾结。宋 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同类呼朋,摇头鼓翼。”
fèn bì dà hū奋臂大呼奋臂:高举手臂。高举手臂,大声呼喊。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
hū mǎ hū niú呼马呼牛呼:称呼。叫我牛也好,叫我马也好,我不在乎。明·冯惟敏《耍孩儿·十自由》:“论理法难听受,总不如装聋塞耳,一任他呼马呼牛。”
hū bù jǐ xī呼不给吸形容吓得来不及喘气。《淮南子·兵略训》:“眯不给抚,呼不给吸。”
wū hū yī xī呜呼噫嘻叹词。表示慨叹。
hū zhī huò chū呼之或出呼:招呼;之: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形容所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也指人选已酝酿成熟,即将就任。宋·苏轼《郭忠恕画赞序》:“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
hū lú hè zhì呼卢喝雉呼、喝:喊叫;卢、雉:古时赌具上的两种颜色。泛指赌博。宋·陆游《风顺舟行甚疾戏书》诗:“呼卢喝雉连暮夜,击兔伐狐穷岁年。”
hū xī xiāng tōng呼吸相通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清史稿 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qiāng bó zhī hū将伯之呼指求人帮助。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余欲再至靖江,作将伯之呼。”
tóng mìng yùn gòng hū xī同命运共呼吸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qiān hū wàn huàn千呼万唤多次呼唤;再三催促。唐 白居易《琵琶行》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yī hū zài nuò一呼再喏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韩诗外传》卷五:“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决意,一呼再喏者,人隶也。”
hū fēng huàn yǔ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广大;可以呼唤风雨。现多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改造、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时也用以形容坏人的煽动。宋 孔觌《罨溪行》:“罨画溪头鸟鸟乐,呼风唤雨不能休。”
yù tiān hū dì吁天呼地呼天唤地。形容极度悲切。南朝陈徐陵《檄周文》:“翊从潇湘,空竭关陇,荆梁左右,汉沔东西。吁天呼地,望伫哀救。”
wū hū āi zāi呜呼哀哉旧时祭文中常用的表示对死者哀悼的语句;意思是“唉!伤心啊!”后用以指死亡或完蛋。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dà hū xiǎo jiào大呼小叫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喊乱叫。形容呼喊吵嚷。元 无名氏《谢金吾》:“是什么人在门口大呼小叫,我去看咱。”
yī mìng wū hū一命呜呼指人死亡。呜呼:古汉语叹词;旧时常用于祭文;后来借指死亡。清 刘鹗《老残游记》:“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了八月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
tú hū nài hé徒呼奈何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办。白白叫喊,无可奈何。形容一味着急,毫无办法。《星火燎原·黄洋界保卫战》:“陷入了我人马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徒呼奈何!”
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