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43 个露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ù lù fēng huì不露锋铓 | 比喻才干不外露。宋·沉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 |
mì ér bù lù秘而不露 |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 晋 陈寿《三国志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
bào yī lù gài暴衣露盖 | 日晒衣裳,露湿车盖。形容奔波劳碌。 | 《史记·萧相国世家》:“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
jīn fēng yù lù金风玉露 | 泛指秋天的景物。 | 唐 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
kè xiān zhāo lù溘先朝露 | 指生命比朝露消失得还快。形容死得过早。 | 唐 李德裕《张辟疆论》:“若平勃二人溘先朝露,则刘氏之业必归吕宗。” |
lù shuǐ yīn yuán露水姻缘 | 指短暂或临时结合的情缘。 |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因为看到马逢时目不转睛地看着孙干娘,决心成全他们这一段露水姻缘。” |
lòu mǎ jiǎo露马脚 | 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 |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这一来只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 |
shuāng lù zhī bēi霜露之悲 |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 |
cān fēng lù sù餐风露宿 | 餐:吃;宿:睡觉。在风中吃饭;在露天过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的艰辛。也作“露宿风餐”、“风餐露宿”。 | 宋 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
bái gǔ lù yě白骨露野 |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 三国 魏 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shuāng lù zhī jí霜露之疾 | 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 西汉·司马迁《史记·公孙弘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
chū tóu lù liǎn出头露脸 | 露:显露。具体显示出来,指在公开场合出现。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伯伯不守戒律,伯母何必出头露脸,送与官打,被他燥皮,又要吃惊吃吓。” |
fēng cān lù sù风餐露宿 | 餐:吃饭;露:露水;宿:住宿;过夜。在野外的风雨中吃饭;在露天的环境中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艰苦。 | 宋 范成大《元日》诗:“饥饭困眠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 |
shuāng lù zhī sī霜露之思 | 对父母先祖的思念。 |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
fú yún zhāo lù浮云朝露 | 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 《周书 萧大圜传》:“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系景,实不愿之。执烛夜游,惊其迅迈。” |
fú qì tūn lù服气吞露 | 服气:导引之术,即气功。指修炼道术。 | 明·无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论道姑休养,服气吞露,搬离运坎,施仁布义,必有成仙之日也。” |
shuāng lù zhī gǎn霜露之感 | 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
lù wěi cáng tóu露尾藏头 | 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 元 张可久《点绛唇 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
cān xiá xī lù餐霞吸露 | 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 | 明 单本《蕉帕记 幻形》:“翦雪披霜号九尾,餐霞吸露历千秋。” |
bào yī lù guàn暴衣露冠 | 日晒衣裳,露湿冠冕。形容奔波劳碌。 | 《汉书·燕刺王刘旦传》:“今宗室子孙,曾无暴衣露冠之劳,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赐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xiǎn shān lù shuǐ显山露水 | 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膀。” |
bào lù wú yí暴露无遗 | 暴露:显露;显现;遗:遗漏。全部、彻底地暴露了出来;没有丝毫遗漏。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只要在这里发现敌人主力,那敌人一切诡计就暴露无遗。” |
fēng zhú cǎo lù风烛草露 | 风中之烛易灭,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临近死亡。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 明·杨慎《洞天玄记》四折:“人生一世,犹如石火电光,寿算百年,恍若风烛草露。” |
chū guāi lù chǒu出乖露丑 | 乖:荒谬;丑:可耻。在众人面前丢脸出丑。 | 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小姐,若真个打起官司来,出乖露丑,一发不好。” |
cān fēng yàn lù餐风咽露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青天白日》:“餐风咽露,跋涉奔波。” |
tiān jī bù kě xiè lù天机不可泄露 | 旧时迷信认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而事先却不能泄露。也指涉及机密的事,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同“天机不可泄漏”。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那时老先生尚不曾高发,天机不可泄露,所以晚生就预先回避了。” |
yuán xíng bài lù原形败露 | 本来面目暴露出来。 | 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第九章四:“高疤脸先想以一个老实胆小的小商贩的面目混过厘卡,现在见原形败露,知道哀求无用,只有狠心出一笔大钱来买通。” |
chūn lù qiū shuāng春露秋霜 | 比喻恩泽与威严。也用在怀念先人。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
fēng máng bì lù锋芒毕露 | 锋:刀锋;芒:原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比喻枪头;矛尖;毕:都;完全;全部。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形容人傲气逼人;逞强好胜。或形容人锐气才干完全显露出来。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瓒示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
lù yǐng cáng xíng露影藏形 | 躲躲闪闪貌。犹言藏头露尾。 | 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此时国民眼中,尽是照妖有镜,又何用扭扭捏捏,露影藏形呢?” |
cáng tóu lù wěi藏头露尾 | 头藏起来;却把尾巴露出来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也作“露尾藏头”。 |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劝周公莫便生嗔,将酒礼强勒成亲,不争我藏头露尾,可甚的知恩报恩。” |
lòu tóu lòu liǎn露头露脸 | 露:显露。具体显示出来,指在公开场合出现。 | |
chū lù fēng máng初露锋芒 | 锋芒:刀剑的刃口和尖端;多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引申为人的棱角和锐气。比喻刚开始显露出自己的力量或才能。 | 《人民日报》1984.2.25:“舒同的墨海生涯从他十四岁在乡间初露锋芒时算起,已有六十五个年头了。” |
bù lù fēng máng不露锋芒 | 锋:兵刃;芒:植物的尖刺。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 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 杂说》第20卷:“语有力而不露锋芒者,善言也。” |
zhì shuāng mù lù栉霜沐露 | 迎着霜,顶着露。形容奔波劳苦。 | 清·李渔《怜香伴·僦居》:“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 |
chū tóu lù miàn出头露面 |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还指出面活动、做事、讲话。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
cān fēng yǐn lù餐风饮露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明 王守仁《瘗旅文》:“餐风饮露,无尔饥兮。” |
běn xiàng bì lù本相毕露 | 原形完全显露了出来。 |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第三种人’杜衡辈,标榜超然,实为群丑,不即本相毕露,知耻者皆羞称之,无待这里多说了。” |
lù hóng yān zǐ露红烟紫 | 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 | 宋·曾巩《芍药厅》诗:“小碧阑于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 |
chì shēn lù tǐ赤身露体 | 指露出大部分身子,也指全身裸露,一丝不挂。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露体,或睡或坐。” |
lù dǎn pī gān露胆披肝 | 披露肝胆。比喻待人坦诚之至。 | 唐·李远《蝉蜕赋》:“擘肌分理,有谢于昔时;露胆披肝,请从于今日。” |
zhǎn lù tóu jiǎo崭露头角 | 崭:崭然;突出的样子;露:显露;头角:比喻人的气概和才华。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和本领。 |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
pāo tóu lù miàn抛头露面 | 抛:暴露。原指妇女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不体面的事)。现泛指人公开露面。 | 明 阮大铖《燕子笺 收女》第四十二卷:“人在乱离间,顾不得抛头露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