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31 个皆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àn mǎ jiē yīn万马皆喑 | 喑:哑,失音。形容人民沉默不语。也比喻死气沉沉的局面。 | 宋·苏轼《三马图赞》序:“时西域贡马……振鬣长鸣,万马皆喑。” |
suǒ xiàng jiē mí所向皆靡 | 见“所向披靡”。 | 《东观汉记》:“贾复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 |
qián gōng jiē qì前功皆弃 | 功:功绩。皆:全部。弃:丢掉。以前取得的功劳全部丢掉了。亦作“前功尽弃”、“前功尽灭”。 | |
sì dà jiē kōng四大皆空 |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
chǒng rǔ jiē wàng宠辱皆忘 |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chù mù jiē shì触目皆是 |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 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
jī quǎn jiē xiān鸡犬皆仙 |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
fù rú jiē zhī妇孺皆知 | 孺:小孩子。妇女和小孩子全都知道。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了的简单事物。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3回:“果如张仙所言,形于诗歌,扮为杂剧,弄得妇孺皆知。” |
xū fà jiē bái须发皆白 | 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指年事以高。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那太公年近六旬之上,须发皆白,头戴遮尘暖帽,身穿直缝宽衫,腰系皂丝绦,足穿熟皮靴。” |
miàn miàn jiē dào面面皆到 | 见“面面俱到”。 | 清·梁章钜《楹联续话·挽词》:“后数日而部行新令始至,复令改制一联,云:‘来去有前因,遗范难忘联襼日;宽严能并济,新恩惜在盖棺时。’则面面皆到矣。” |
suǒ zài jiē shì所在皆是 | 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 宋 苏轼《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jiē dà huān xǐ皆大欢喜 | 皆:都。人人满意;全都高兴。 | 《金刚经 应化非真分》:“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yī zhāo bù shèn,mǎn pán jiē sh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准 | 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 |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shī xiàng bó tù,jiē yòng quán lì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 清·黄宗羲《<称心寺志>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
quán mín jiē bīng全民皆兵 |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 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 |
fǔ shí jiē shì俯拾皆是 | 只要弯腰来拾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做“杂文”也不易》:“现在竟也累得来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的‘杂文’。” |
zài zài jiē shì在在皆是 | 在在:到处。到处都是,经常碰到。形容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到处都存在。 | 清·袁枚《答友人某论文书》:“仆疑足下于诗文之甘苦,尚未深历,故觉与我争名者在在皆是,而独震于考订家琐屑斑驳以为其传校可必耶?” |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 《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cǎo mù jiē bīng草木皆兵 |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 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
jìn rén jiē zhī尽人皆知 | 尽:全部。所有的人都知道。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
shì rén jiē zhī世人皆知 | 世人:所有人。指很多人都知道。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28章:“在中国及其执政党内,干部中大山头不明显,但小山头小圈子则处处存在,世人皆知。” |
bǐ bǐ jiē shì比比皆是 | 比比:一个挨一个;引申为处处;到处;皆:全部。形容某种东西到处都是;很多。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自后世恶直好佞,以直言贾祸者比比皆是。” |
bǎi niàn jiē huī百念皆灰 | 种种念头都已消失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38回:“我如今百念皆灰,只求归见老母。” |
wǔ yùn jiē kōng五蕴皆空 | 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 《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tí xiào jiē fēi啼笑皆非 |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 唐 孟棨《本事诗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 |
lù rén jiē zhī路人皆知 |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 《晋书 苻坚载记下》:“(苻)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