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避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26 个避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bì fēng gǎng避风港一种无装卸设备、在暴风雨时使船只得到掩护的港口。比喻一块可以躲避危险的地方。张贤亮《心安即福地》:“外面的世界虽然波涛汹涌,家总是一个安宁的避风港。”
bì hài jiù lì避害就利就:接近、走向。躲开有害的,接近有利的条件。《吴子·图国第一》:“谋者,所以避害就利。”
bì fán dòu jié避烦斗捷指避开烦难而比赛简捷。清 薛福成《选举论下》:“惟小楷试贴,一望可知优劣,不能无偏重之势,避烦斗捷,流风相师,久之而考者阅者,皆忘其所以然。”
bì jǐng rù kēng避穽入坑见“避坑落井”。
bì yǐng liǎn jì避影敛迹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宋 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
bì lǐ xián guā避李嫌瓜以之表示避免嫌疑。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bì nán jiù yì避难就易避:躲开,回避。避开困难的拣容易的做。《元史 文宗纪四》:“大都总管刘原仁称疾,久不视事,及迁同知储政院事,即就职,侥幸巧宦,避难就易。”
bù bì jiān xiǎn不避艰险不畏惧艰难险阻。《三国志 蜀志 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bù kě bì miǎn不可避免指不能使不发生的事情。毛泽东《矛盾论》:“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wèi yǐng bì jì畏影避迹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bì jūn sān shè避军三舍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见“避君三舍”。
táo shēng bù bì lù,dào chù biàn wéi jiā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指人在逃生时慌不择路,只要有地方躲藏就可以安家。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这鲁达急急忙忙行过了几处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wèi dāo bì jiàn畏刀避箭畏:害怕,畏惧。比喻遇战事退缩不前。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táo bì xiàn shí逃避现实指不敢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
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xiāo shēng bì yǐng销声避影犹言销声匿迹。唐·孙揆《令应传》:“妾又以夫族得罪于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销声避影,而自困如是。”
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bì zhòng jiù qīng避重就轻避重:指避开要紧的事;就轻:指抓小事情。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害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宋 刘挚《忠肃集 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bì ér bù tán避而不谈有意回避;不去谈论。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bì sú qū xīn避俗趋新避:舍弃;趋:奔赴,趋向。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叶圣陶《未厌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yáng cháng bì duǎn扬长避短扬;发挥;避:回避;避开。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
bì shì jué sú避世绝俗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晋书 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bì yǐng nì xíng避影匿形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二》:“昔人所谓非亲非故,何由习知之也。此二者已当不同观,而况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举,为身累者乎?”
bì ràng xián lù避让贤路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bì shì lí sú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