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之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shì lì zhī jiāo势力之交势:权势;交:交往。为权势利益进行的交往。指趋炎附势的朋友。东汉·班固《汉书·张耳陈余传赞》:“势力之交,古人羞之。”
fǎn bǔ zhī sī反哺之私反哺:幼鸟长大后,衔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晋 成公绥《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zì zhī zhī míng自知之明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明智。指对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得透彻。明:明智。先秦 李耳《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
nán yán zhī yǐn难言之隐言:说;隐:隐衷;隐情;藏在内心深处的事。难以说出口的隐衷。清 钱谦益《跋留庵》:“钱氏少为党魁,晚托禅悦,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
chì zǐ zhī xīn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孩子纯真无邪的心灵。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纯洁。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xián wài zhī xiǎng弦外之响比喻言外之意。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mén hù zhī jiàn门户之见门户:派别;见:成见。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宋儒议论之偏》:“朱文公意尊洛学,故于苏氏门人,有意贬抑,此门户之见,非是非之公也。”
pìn jī s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hǔ zhī tài rán处之泰然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jīng guó zhī cái经国之才指治理国家的才干。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 自叙》:“一时莫伦,有经国之才。”
bǎo xué zhī shì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6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之胜事乎?”
bù fèi chuī huī zhī lì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17回:“他因听见老残一封书去,抚台便这样的信从,若替他办那事,自不费吹灰之力。”
xué ér shí xí zhī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rán méi zhī jí燃眉之急燃眉:火烧眉毛。火烧眉毛那样地紧急。比喻事情非常急迫。《文献通考 市籴二》:“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xián wài zhī yīn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三卷:“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wěi shēng zhī xìn尾生之信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huáng tái zhī guā黄台之瓜黄台:指《黄台瓜辞》,为唐李贤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则天不能再废太子。比喻不堪再摘。《新唐书·承天皇帝倓传》:“贤终日忧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乐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云可,四摘抱蔓归。’”
bā huāng zhī wài八荒之外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wáng mìng zhī tú亡命之徒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周书 郭彦传》:“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jù zhī mén wài拒之门外拒:拒绝。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3章:“看来贾老师念过去的一面交情,还不准备把他拒之门外。”
bā dǒu zhī cái八斗之才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ér nǚ zhī zhài儿女之债债:欠帐。父母对子女所承担的教养婚嫁的义务。元 高明《琵琶记 丞相教女》:“愿相公早毕儿女之债。”
xiào mà yóu tā xiào mà,hǎo guān wǒ zì wéi zhī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指为官声名很坏,任凭人们笑骂,还是泰然自若当自己的官。《宋史·邓绾传》:“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九牛二虎之力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非常大的力气。元 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同“之死靡它”。《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běi dǒu zhī zūn北斗之尊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唐·李又《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yīng ruí zhī tú缨緌之徒缨緌:古代帽子下垂的结带。带帽子的人,指社会上层人士。汉·蔡邕《郭有道碑文》:“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
ān shēn zhī chù安身之处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hèn zhī rù gǔ恨之入骨之:代词;指所恨对象。恨到骨头里去了。形容怀恨极深。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于血仇。”
chí zhī yǐ héng持之以恒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作“持之以久”。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gǔ yǐ yǒu zhī古已有之古代就已经有了。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
yī qiū zhī hé一丘之貉丘:土山。貉:一种像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类;没有什么差别。东汉 班固《汉书 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ér lì zhī nián而立之年三十岁的代称。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chéng rén zhī wēi乘人之危乘:趁;危:危险;灾难。趁别人有困难时;去要挟、侵害对方。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chí yú zhī yāng池鱼之殃比喻因牵连而无端遭到的祸害。《剪灯新话 三山福地传》:“汝宜择地而居,否则恐预池鱼之殃。”
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之国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 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ǎi nián zhī yè百年之业百年的事业。指长远的事业。东汉·班固《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
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南朝梁 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xīn fù zhī yán心腹之言藏在心里轻易不说的真心话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5回:“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泣告孙夫人曰:‘备有心腹之言,至此尽当实诉。’”
dǒu shāo zhī rén斗筲之人斗: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器具。像斗筲那样容量的人。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亦用为自谦之词。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dù wài zhī rén度外之人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bì yóu zhī lù必由之路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 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认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jué shèng yú qiān lǐ zhī wài决胜于千里之外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史记 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bù dēng dà yǎ zhī táng不登大雅之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huà wài zhī mín化外之民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zhī zǐ yú guī之子于归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史记·陈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táng ér huáng zhī堂而皇之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鲁迅《花边文学 “莎士比亚”》:“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施先生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
zhū yù zhī lùn珠玉之论形容精辟的言论,卓越的见解。《书言故事·谈论类》:“不聆珠玉之论。”
jù rén yú qiān lǐ zhī wài拒人于千里之外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hèn zhī qiē gǔ恨之切骨之:代词,指所恨对象。形容痛恨到极点。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动,十万之众不难指日集合。”
shī bài shì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是成功之母母:先导,根源。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gān chéng zhī jiàng干城之将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诗经·周南·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孔丛子·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líng yún zhī zhì凌云之志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汉书·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凌)云之志。”
yán wài zhī yì言外之意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guǎ rén zhī jí寡人之疾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风不正当的社会风气。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sī suǒ zhú zhī思所逐之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bù máo zhī dì不毛之地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bù liǎo liǎo zhī不了了之了:完结;了结;不了:不结束;不过问。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它。指对没办完的或需解决的问题、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事。宋 叶少蕴《避暑录语》上卷:“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是戏谈。”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勿谓言之不预也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指把话说在前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chuō jué zhī néng踔绝之能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
huáng lú zhī tòng黄垆之痛垆:放酒瓮的土墩子;黄垆:黄公酒垆;痛:悲痛。收集亡友的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niú jiǎo zhī gē牛角之歌后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
shéng zhī yǐ fǎ绳之以法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zhāng jù zhī tú章句之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见“章句小儒”。
yú mǐ zhī xiāng鱼米之乡指河流湖泊交错;土地肥沃;盛产鱼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鱼米之地”。唐 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ān zhī ruò sù安之若素安:指心安;若:如同;素:平素;向来。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毫不介意。②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bù zhì zhī zhèng不治之症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鲁迅《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说先前身受此刑,苦痛不堪,辣汁流入肺脏及心,已成不治之症,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
tiān zuò zhī hé天作之合上天做主成全的男女结合。形容婚姻美满称心。也可用来指自然形成的聚合或天然的搭配的亲密关系。《诗经 大雅 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gǔ ròu zhī qīn骨肉之亲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闽剧《钗头凤》:“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
jì rán zhī shù计然之术见“计然之策”。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děng xián zhī rén等闲之人等闲:寻常,一般。无足轻重的寻常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qǔ ér dài zhī取而代之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shī zhī jiāo bì失之交臂交臂:胳膊碰胳膊。指双方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机会。先秦 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nòng wǎ zhī xǐ弄瓦之喜弄瓦:古人把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女孩。《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shuài tǔ zhī bīn率土之滨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诗经 小雅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 王禹偁《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聿令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
zhāng tái zhī liǔ章台之柳章台:长安章台下街名。指妓女或不洁之妇。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章台之柳,虽已折于他人;玄都之花,尚不改于前度。”
bù jīng zhī tán不经之谈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fēi zhàn zhī zuì非战之罪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yī xí zhī dì一席之地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xuè guāng zhī zāi血光之灾迷信指有被杀的灾祸,。元 无名氏《盆儿鬼》楔子:“此卦洽谈室一百日内,有血光之灾,只怕躲不过去。”
jīng gōng zhī niǎo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duó rén zhī ài夺人之爱夺:抢夺。剥夺别人所喜爱的人或事物。钱钟书《围城》:“你不是跟她很好么?夺人之爱,我可不来。人弃我取,我更不来。”
zhù shí zhī chén柱石之臣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
shù zhī gāo gé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bù yú zhī yù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xiāo hú zhī yè宵狐之腋宵:通“小”;腋:腋窝。小狐狸腋下的毛皮。比喻珍贵的东西。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rú rù wú rén zhī jìng如入无人之境境:地方。象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旧五代史 汉书 杜重威传》:“每敌骑数十驱汉人千万过城下,如入无人之境,重威但登陴注目,略无邈取之意。”
chéng xià zhī rǔ城下之辱谓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yī xiào zhì zhī一笑置之笑了一笑就放在旁边了;表示不当一回事。宋 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