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èng zhōng zhī biē瓮中之鳖 | 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跑不了的东西。瓮:大坛子;鳖:甲鱼。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头之上。” |
qián chē zhī jiàn前车之鉴 | 前车:前面的车子;鉴:镜子。前面车子翻了的教训。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来的教训。 | 汉 刘向《说苑 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 |
kǒu ěr zhī xué口耳之学 |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 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
bù zú zhī chù不足之处 | 不完善的地方。 |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
qī yí zhī shòu期颐之寿 | 期颐:百年。高寿的意思。 | 《南齐书·禇炫传》:“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
lián chéng zhī bì连城之璧 | 连城:连成一片的许多座城。后用来形容某种东西非常珍贵。璧:玉。非常珍贵的、非常值钱的美玉。也指价值极高的宝物或比喻珍贵的东西。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rú rù wú rén zhī jìng如入无人之境 | 境:地方。象到了没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 | 《旧五代史 汉书 杜重威传》:“每敌骑数十驱汉人千万过城下,如入无人之境,重威但登陴注目,略无邈取之意。” |
hòu jìn zhī xiù后进之秀 | 犹言后起之秀。 | 《宋书·张畅传》:“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 |
hòu qǐ zhī xiù后起之秀 | 秀:特异;优秀。指从后辈中成长起来优秀人物。 | 清 余怀《板桥杂记 丽品》:“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见前辈典型,然有一种韶令之致。” |
mù xiù yú lín,fēng bì cuī zh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 |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tīng zhī rèn zhī听之任之 | 任凭事物存在发展而不去过问。听:听凭;之:文言代词;代人或事物。 |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 |
ǒu yī wéi zhī偶一为之 | 偶:偶尔;偶然;为:做;干;之:代词;代某件事。偶尔做一回。 | 宋 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
quán yí zhī jì权宜之计 | 权:姑且、暂且。宜:适宜。计:计谋、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
fù chē zhī zhé覆车之辙 | 覆车:翻车;辙:车辙。翻车的辙迹。比喻失败的教训。 | 《旧五代史·晋书·李专美传》:“若陛下不改覆车之辙,以赏无赖之军,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chéng xià zhī rǔ城下之辱 | 谓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 | 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
diǎn jīng zhī bǐ点睛之笔 |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
fāng wài zhī rén方外之人 |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 庄周《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
yán wài zhī yì言外之意 | 言:语言;之:助词;相当于“的”。言语之外的意思。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下卷:“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
wū wū zhī ài屋乌之爱 |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 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第六卷:“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 |
zhāng tái zhī liǔ章台之柳 | 章台:长安章台下街名。指妓女或不洁之妇。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章台之柳,虽已折于他人;玄都之花,尚不改于前度。” |
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人人得而诛之 | 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 《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
shǒu qiū zhī wàng首丘之望 |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思念故乡或归葬故土之情。 | 宋·苏轼《惠州谢表》:“衰疾交攻,无复首丘之望。” |
shuāi jì zhī fēng衰季之风 | 衰季:末世。末世的不良风气。 | 宋·苏轼《议学校贡举札子》:“庶几得忠实之士,不至蹈衰季之风,则天下幸甚。” |
wū hé zhī zhòng乌合之众 | 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 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
tiān duó zhī nián天夺之年 | 上天褫夺其年寿。谓不能享其天年。 | 清·顾贞观《栩园词弃稿》序:“渐有应者,而天夺之年,未口,辄风流云散。” |
qiáng nǔ zhī mò强弩之末 |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
zhāng jù zhī tú章句之徒 |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 见“章句小儒”。 |
qǔ zhī bù jìn,yòng zhī yǒu yú取之不尽,用之有余 |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源源不断。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4回:“你自己的家财取之不尽,用之有余……却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业,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 |
lǎo wǔ lǎo yǐ jí rén zhī lǎo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老:敬爱。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qiú zhī bù dé求之不得 |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现多用来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 | 《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qiān lǐ zhī dī,kuì yú yǐ xu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堤:堤坝;溃:崩溃;蚁穴:蚂蚁洞。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
qiū háo zhī mò秋毫之末 |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kě chéng zhī jī可乘之机 | 乘:凭借;利用;机:机会。可以利用的机会。 | 《晋书 吕篡传》:“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殖,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shuài tǔ zhī bīn率土之滨 | 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 《诗经 小雅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 王禹偁《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聿令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 |
yú mǐ zhī xiāng鱼米之乡 | 指河流湖泊交错;土地肥沃;盛产鱼米的富庶地方。也作“鱼米之地”。 | 唐 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
jiàng xiàng zhī qì将相之器 | 将:将帅;相:宰相;器:度量,才干。有担任将帅或宰相的度量和才能。 | 《后汉书·贾复传》:“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 |
jīng yàn zhī tán经验之谈 | 指言谈有亲身实践作为根据;能使人信服、感动。 | 巴金《寒夜》:“‘钟老这是经验之谈啊!’小潘大声笑着说。” |
huàn nàn zhī jiāo患难之交 | 交:交情;朋友;患难:危险和艰苦的处境。共同经历患难的朋友。指交情很深。 | 明 焦竑《玉堂丛语 荐举》:“仲举与文贞在武昌,因患难之交,讷黑窑匠以一文。” |
chí yú zhī yāng池鱼之殃 | 比喻因牵连而无端遭到的祸害。 | 《剪灯新话 三山福地传》:“汝宜择地而居,否则恐预池鱼之殃。” |
fù rén zhī rén妇人之仁 |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
chǔ zhī tài rán处之泰然 |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
kǔ kǒu zhī yào苦口之药 | 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奋传》:“夫良药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达者能受之。”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冒天下之大不韪 |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
zhù shí zhī chén柱石之臣 | 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 |
mìng shì zhī cái命世之才 | 原指顺应天命而降世的人才。后多指名望才能为世人所重的杰出人才。亦作“命世之英”、“命世之雄”。 | 汉·李陵《答苏武书》:“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 |
gǔ ròu zhī qīn骨肉之亲 |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亲;亲:亲爱。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 | 闽剧《钗头凤》:“千不念万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亲姐弟骨肉之亲。” |
yán zhī wú wù言之无物 | 言:言语;言辞;物:指内容。指写文章或讲话空洞;没有具体充实的内容。 | 清 梁启超《<刘蜕集>跋》:“言之无物,务尖险,晚唐之极敝也。”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wò tà zhī shà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庆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别人沾手。 | 宋·岳珂《程史·徐铉入聘》:“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耶?”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明鼓而攻之 |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 《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dǒu shāo zhī rén斗筲之人 | 斗: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器具。像斗筲那样容量的人。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亦用为自谦之词。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 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 《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
fù zhī yī jù付之一炬 | 付:交给;之:它;炬:火把;一炬:一把火。给它一把火烧光。指用火烧毁。 | 唐 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huǐ zhī bù jí悔之不及 | 后悔也来不及了。 | 元 无名氏《三出小沛》第一折:“某想当日,都是三兄弟失了徐州,悔之不及。” |
fù sú zhī jī负俗之讥 | 见“负俗之累”。 | |
sī suǒ zhú zhī思所逐之 | 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 |
zhī zǐ yú guī之子于归 |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shé què zhī bào蛇雀之报 |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
tiān fǔ zhī tǔ天府之土 | 天府:天然的仓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
bù sù zhī kè不速之客 | 速:邀请。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孔颖达疏:“速,召也。不须召唤之客有三人自来。” |
chí zhī yǐ héng持之以恒 | 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作“持之以久”。 | 宋 楼钥《攻愧集 雷两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
bù jīng zhī tán不经之谈 | 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 | 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
děng xián shì zhī等闲视之 | 等闲:无关紧要;之:它。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
bài jūn zhī jiàng败军之将 |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
wú jī zhī tán无稽之谈 | 稽:音机;查考;谈:话语;传言。没有根据的说法。 | 宋 郑樵《通志 总序》:“且谓汉绍尧运,自当继尧,非迁作《史记》,厕于秦、项,此则无稽之谈也。” |
duó rén zhī ài夺人之爱 | 夺:抢夺。剥夺别人所喜爱的人或事物。 | 钱钟书《围城》:“你不是跟她很好么?夺人之爱,我可不来。人弃我取,我更不来。” |
bù bái zhī yuān不白之冤 | 白:弄清楚;弄明白;冤:冤枉;冤屈。指无法辩白或无处申诉而被迫忍受的冤枉。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
zǒng ér yán zhī总而言之 | 总括起来说(总:总括;归纳)。 | 《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唐 孔颖达疏:“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
xué ér shí xí zhī学而时习之 |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yī jì zhī cháng一技之长 | 技:技能;本领;长:擅长、专长。有某一种专长。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4回:“凡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如有一技之长者,前来进谒,莫不优礼以待。” |
gāo shì zhī xíng高世之行 | 高世:超出世人;行:行为。超出世俗的行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盖晁错列传》:“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
mò lù zhī nán末路之难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
zāo kāng zhī fù糟糠之妇 | 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 元·高则诚《琵琶记·一门旌奖》:“允备贞洁韦柔之德,糟糠之妇,今始见之。” |
mèng xióng zhī xǐ梦熊之喜 | 梦熊:指生男孩。祝贺生男孩之语。 | |
dào xuán zhī kǔ倒悬之苦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同“倒悬之急”。 | 《元史 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
dào xuán zhī huàn倒悬之患 |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全琮传》:“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 |
líng yún zhī zhì凌云之志 | 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 《汉书·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凌)云之志。” |
dào xuán zhī wēi倒悬之危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 《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
dào xuán zhī jí倒悬之急 |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
bā dǒu zhī cái八斗之才 | 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 唐 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
qǔ zhī bù jìn取之不尽 | 拿不尽。形容极其丰富。 | 宋·朱熹《朱子语类·孟子·离娄下》:“他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供自家用。” |
duō shì zhī qiū多事之秋 | 秋:年岁;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国家或政局等较大范围的政治局势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时期。 | 唐 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
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之国 |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
cháng yè zhī yǐn长夜之饮 | 指通宵宴饮。 | 《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
bīng hòu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 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
guó zhōng zhī guó国中之国 | 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无不恨恨不已。” |
xīn fù zhī jiāo心腹之交 | 指知己可靠的朋友。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九回:“通判乃是心腹之交,径入来同坐何妨!” |
chuō jué zhī néng踔绝之能 | 踔绝:高超。高超的本领、才能。 | 《汉书·孔光传》:“非有踔绝之能,不相逾越。” |
fù xīn zhī huàn腹心之患 | 比喻严重的祸患。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梁太祖乾化元年》:“云代与燕接境,彼若扰我城戍,动摇人情,吾千里出征,缓急难应,此亦腹心之患也。” |
jì xué zhī shì绩学之士 | 学者,学问渊博的人。 |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华阳博议下》:“古今绩学之士,靡弗以勤致者。” |
huáng lú zhī tòng黄垆之痛 | 垆:放酒瓮的土墩子;黄垆:黄公酒垆;痛:悲痛。收集亡友的话。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
wáng guó zhī shēng亡国之声 | 指淫靡的音乐。 | 《韩非子·十过》:“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
míng hè zhī yīng鸣鹤之应 |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 |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 |
wú wàng zhī zāi无妄之灾 | 无妄:意想不到的。意外的灾祸或平白无故受到的损害、牵连。 | 《周易 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