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不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不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yán bù jìn yì言不尽意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的;意:意趣。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后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比喻别有用心。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óng róng bù pò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魏兰《<浙案纪略>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
bù kě lǐ yù不可理喻理:道理;事理;喻:开导;使明白。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他。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褐盖》:“要之,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yán bù dǎi yì言不逮意见“言不达意”。宋·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
dà jiàng néng yǔ rén guī jǔ,bù néng shǐ rén qiǎo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巧:灵巧。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规矩,不能使人心灵手巧。指必须要主观努力,不能单依靠客观条件。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bù róng zhì yí不容置疑容:容许;疑:怀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bù qiú shèn jiě不求甚解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ná bù chū shǒu拿不出手由于不像样、不中看或经不起挑剔而不好意思亮出来。张爱玲《创世纪》:“她尽管阔气不要紧,我们全少奶奶去回拜,少了也拿不出手啰!”
bù jīng shì gù不经世故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鲁迅《花边文学 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jī shì bù mì机事不密谓泄漏机密。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七卷:“常言机事不密祸先行。”
gǎn yuàn ér bù gǎn yán敢怨而不敢言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宋 邓牧《伯牙琴 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bù qī ér yù不期而遇期:约定时日;遇:相逢;会面。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会”。南朝 梁 简文帝《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不期而遇,襄水之阳。”
luó qí gǔ bù qí锣齐鼓不齐比喻人到不齐或条件不具备。
xīn fú kǒu bù fú心服口不服服:信服。心里信服嘴上却不承认。马烽《吕梁英雄传》第43回:“老武听了,还有点心服口不服。”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yě huǒ shāo bù jìn,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老而不死是为贼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dà yán bù cán大言不惭满口自吹自夸的话;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 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cǐ lù bù tōng此路不通指这种方法或途径行不通。周作人《我的复古的经验》:“但也因此得到一个极大的利益,便是‘此路不通’的一个教训。”
dài lǐ bù lǐ待理不理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二大爷,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个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
xià chóng bù kě yán bīng夏虫不可言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回:“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
shén zhì bù qīng神志不清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才被什么妖人迷住,弄得身不由己、神志不清。”
yǒng zhì bù wàng永志不忘永远记住,不遗忘。冰心《〈儿童文学选〉序言》:“捻军的失败,也引起人民无尽的悲愤,他们对起义的英雄们是永志不忘的。”
bù kuì xià xué不愧下学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tíng zhì bù qián停滞不前停留下来不继续前进。滞:滞留;停留不动;停滞:因为受到阻碍而不能顺利地前进或发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
shén bù zhī,guǐ bù jué神不知,鬼不觉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shé huà wéi lóng,bù biàn qí wén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wú wǎng bù kè无往不克无论到哪里,没有不胜利的。《通典·食货》:“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chǒng rǔ bù jīng宠辱不惊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新唐书 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shè bù wàng xià赦不妄下赦:赦令;妄:胡乱。不胡乱下达赦令。形容赏罚严明。晋·常璩《华阳国志·刘后主传》:“故亮时,军旅属兴,赦不妄下也。”
màn bù jīng yì漫不经意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郭沫若《文艺论集 <瓦特 裴德的批评论>》:“有时不能莹然彻底而变化,好像漫不经意地在四处爆发着一个优美的结晶。”
yù bà bù néng欲罢不能罢:停;歇。想停止却又收不住。指因各种原因(包括迫于形势)无法中止。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jī bù xuán zhǒng机不旋踵形容时机短暂。旋踵,转过脚后跟。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柔》:“机不旋踵,时不再来。必发今宵,无贻后悔。”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tà pò máng xié méi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到处寻找都没找到,却由偶然的机会轻易得到了。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ù jiàn jīng zhuàn不见经传经传:指经典的著作。经传里没有记载;也指人或事物没多大名气;又指说话或行文没有书本根据。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于经传,却亦甚雅。”
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高处不胜寒胜:承受,经得起。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wàn bù shī yī万不失一失:失误,差错。一万次中也不会失误一次。形容非常有把握。亦作“万不一失”、“万无一失”、“万无失一”。《韩非子·解老》:“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shēn bù yóu jǐ身不由己受外界或内心的影响;自身的活动由不得自己;不受自己的支配。《宋元戏文辑佚 陈巡检梅岭失妻》:“瓜期信通,为着功名,奔走西东。见说出路自觉心慵,身不由己,意冲冲。”
bù lún bù lèi不伦不类伦:类。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的事物拿来作比拟。明 吴炳《疗妒羹 絮影》:“眼中人不伦不类,阱中人不伶不俐。”
kě shā bù kě rǔ可杀不可辱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bù shī háo lí不失毫厘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先秦 荀况《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
bù móu ér hé不谋而合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bù néng zì yǐ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唐 卢照邻《寄裴舍人书》:“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
cuò luò bù qí错落不齐形容极不整齐。叶圣陶《皮包》:“十多封来信……开口处错落不齐,是随手撕的。”
dà móu bù móu大谋不谋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六韬·武韬·发启》:“大谋不谋,大勇不勇。”
háo bù chí yí毫不迟疑毫:一点儿。一点儿也不迟疑。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
dāng rén bù ràng当仁不让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shàng bù shǔ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属天,下不着地属:接连。指不着边际,没有着落。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biān cháng bù jí mǎ fù鞭长不及马腹及:到。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jí bù zé lù急不择路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张鸿渐》:“张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择途;及明,困殆已极。”
bù kàng bù bēi不亢不卑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他们奶奶就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
lái lì bù míng来历不明来历:由来。人或事物的来历与经过不清楚。宋 周密《癸辛杂识 前集 郑仙姑》:“适新建县有阙氏者,雇一婢,来历不明。”
bàn xīn bù jiù半新不旧半:二分之一。指不新不旧。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只见一个七八十岁的白须老儿,戴一顶牙色绒巾,穿一件半新不旧的褐子道袍。”
qǐng jiàng bù rú jī jiàng请将不如激将指用话语刺激别人去干事要比正面请他去干事来得好。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wù bù qù shàn恶不去善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左丘明《左传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
fān liǎn bù rèn rén翻脸不认人比喻不从长远考虑,稍有矛盾,立刻翻脸。老舍《骆驼祥子》:“过河拆桥,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不平。”
yóu yù bù dìng犹豫不定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浩然《艳阳天》第12章:“正在他犹豫不定的时候,马连福来了,真是天遂人愿。”
yī jué bù zhèn一蹶不振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西汉 刘向《说苑 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duǒ dé hé shàng duǒ bù dé sì躲得和尚躲不得寺寺:寺庙。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
fēng mǎ niú bù xiāng jí风马牛不相及风:放逸;走失;及:到达;碰头。指两地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种说法:兽类雌雄相诱叫“风”;马和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yuán yuán bù jué源源不绝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孟子 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zhǐ bāo bú zhù huǒ纸包不住火比喻事实是掩盖不了的。古华《芙蓉镇》第二章:“纸包不住火……那笔款子,你收留不得。”
zhài duō bù chóu债多不愁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5回:“但管目前,随他如何进行,总教借款有着,便好偷安旦夕,得过且过,债多不愁。”
zhǐ bù shèng lǚ指不胜偻见“指不胜屈”。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奇遇之多,指不胜偻,若今日所昵,未数数觏也。”
qīng huáng bù jiē青黄不接青:田里的青苗;黄:成熟的庄稼。旧粮已吃完;新粮未成熟;口粮中断。也可借指其他物力或人才的中断。《元典章 户部 仓库》:“即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
qǔ zhī bù jìn取之不尽拿不尽。形容极其丰富。宋·朱熹《朱子语类·孟子·离娄下》:“他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供自家用。”
bù máo zhī dì不毛之地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公羊传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jiǔ jiǎ bù guī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本指长期借用一直不归还。后指长期告假不回来。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高不成低不就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宋 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dé bù cháng shī得不偿失所得到的补偿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宋 陆游《<方德亨诗集>序》:“得不偿失,荣不盖愧。”
huá bù zài yáng华不再扬已开过的花,在一年里不会再开。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晋·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gǒu pì bù tōng狗屁不通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bù zú zhī chù不足之处不完善的地方。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jiān dìng bù yí坚定不移移:改变。形容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shì bú kě dǎng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也说势不可挡。与“势不可当”同义。《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
lái zhě bù shàn来者不善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yù sù bù dá欲速不达欲:想要。一味性急图快;主观要求违背客观规律;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shǒu bù shì shū手不释书犹手不释卷。《北史·序传·李义雄》:“义雄有识悟,勤学,手不释书。”
tiān yǒu bù cè fēng yún,rén yǒu dàn xī huò f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测: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厮恰才无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张千,你再去看来。”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quē yī bù kě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道:‘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jǔ cuò bù dàng举措不当举措:举动,措置。指行动措施不得当。《管子 禁藏》:“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u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mí ér bù fǎn迷而不反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mèn mèn bù lè闷闷不乐闷闷:心情不愉快。形容心情烦闷抑郁。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bù gōng zì pò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唐 顾德章《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duǒ guò chū yī,duǒ bù guò shí wǔ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以后找机会再抓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
bǎi sī bù dé qí jiě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思:考虑,思考;解:理解。指经过百般思索仍旧不能理解。清 梁启超《论宗教与哲学家之长短得失》:“若此者皆不诚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也。”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xiù cái bù chū mén,néng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清·吴趼人《俏皮话·驴辩》:“然则秀才们,看得两卷书,何以便要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biǎo zhuàng bù rú lǐ zhuàng表壮不如理壮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水浒》第二十四回:“常言道:‘表壮不如理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什么?”
bù kě mó miè不可磨灭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下》:“彼自有不可磨灭者,毋事更屑屑也。”
wú yī bù zhī无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引《五符经》:“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
lè cǐ bù pí乐此不疲乐:喜爱;爱好;疲:疲倦。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bù kě sī yì不可思议原是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不可用心意思忖;也不能用言语表达。后形容对事物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维摩诘经 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cùn cǎo bù shēng寸草不生寸草:一点儿草;生:生长。①形容土地贫瘠;连一点儿草都不长。②亦形容灾情严重。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着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