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83 个衣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nuǎn yī bǎo shí暖衣饱食 | 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 先秦 墨翟《墨子 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 |
cǎi yī yú qīn彩衣娱亲 |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 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
tuī shí jiě yī推食解衣 |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 《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cū yī lì shí粗衣粝食 | 粗:粗劣;衣:衣服;粝:差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 唐 李翱《左仆射傅公碑》:“夫人粗衣粝食,与兵士妻女均好恶,用助公事。” |
jǐn yī xíng zhòu锦衣行昼 | 富贵了须回归故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
yì qīng chéng féi衣轻乘肥 | 衣:穿。轻:轻暖的裘衣;肥: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 《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钟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
hé yī ér wò和衣而卧 | 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老程师爷是喝得当面退席,和衣而卧。” |
chún yī suō shí鹑衣鷇食 | 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 明·沈榜《宛署杂记·养济院》:“此外,又有舍饭,而鹑衣鷇食,扶携颠连,号呼衢路者,犹然在也。” |
zú yī zú shí足衣足食 |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 《敦煌变文集 丑女缘起》:“我佛当日为救门徒六道轮回,犹如舟船,般运众生,达于彼岸。此时总得见佛,今世足衣足食。” |
bào yī lù gài暴衣露盖 | 日晒衣裳,露湿车盖。形容奔波劳碌。 | 《史记·萧相国世家》:“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 |
wú yī zhī fù无衣之赋 | 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以“无衣之赋”。为出师相援、同仇敌忾之典。 | 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 |
yù shí jǐn yī玉食锦衣 | 锦衣:鲜艳华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 《魏书 常景传》:“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
jiě yī yì rén解衣衣人 | 脱下衣服给别人穿。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
yī guān jǐ jǐ衣冠济济 | 济济:美好貌。形容服饰华丽。 |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2出:“自来不识恁底,平日我衣冠济济。” |
zhěng yī wēi zuò整衣危坐 | 危坐: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 |
xiāo yī gàn shí宵衣旰食 |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很晚了才吃饭。原形容帝王勤于政事;后泛指勤奋刻苦;从早到晚不懈怠。 | 唐 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乃是陛下握发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 |
yī jǐn róng guī衣锦荣归 | 衣:穿;绵: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归:回故乡。穿着华丽的衣服光荣地回到故乡;指富贵显达后回到故乡;向亲友乡里炫耀。 | 元 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三折:“如今衣锦荣归,见母亲走一遭去。” |
yī yī dài shuǐ一衣带水 | 水道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 | 《南史 陈纪下 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
niú yī suì yuè牛衣岁月 | 谓贫困的生活。 | 清·曾国藩《送妹夫王五归》诗之四:“织屦辟纑终古事,牛衣岁月即羲皇。” |
yī shāng zhī huì衣裳之会 | 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 | 《谷梁传 庄公二十七年》:“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 |
yī shí zhù xíng衣食住行 |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 |
féng yī qiǎn dài缝衣浅带 | 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 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
bái yī zǎi xiàng白衣宰相 | 指宰相家属中身无名位而仗势擅权的人。 | 《新唐书 令狐滈传》:“且滈居当时,谓之‘白衣宰相’。滈未尝举进士,而妄言已解,使天下谓无解及第,不已罔乎?” |
jǐn yī yù shí锦衣玉食 | 锦衣:精美华贵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饮食。华丽的服装;珍美的饮食。形容生活豪华奢侈。 | 北齐 魏收《魏书 常景传》:“夫如是,故绮阁金门,可安其宅;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
jiě yī tuī shí解衣推食 | 推:让。把衣服脱给别人穿;把食物让给别人吃。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
yī guān chǔ chǔ衣冠楚楚 | 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漂亮(楚楚:整洁;鲜明)。 | 《诗经 曹风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
qiè yī qǔ wēn窃衣取温 | 窃:偷取。比喻用不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益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
bái rì yī xiù白日衣绣 | 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 |
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易:换;并日:两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谁外出就换上,两天吃一天的饭。形容非常贫穷。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bù yī zhī jiāo布衣之交 | 布衣:古时平民的衣著。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 |
lǜ yī huáng lǐ绿衣黄里 | 绿、黄:古时以黄色为正色,绿为闲色。以绿色为衣,用黄色为里。旧喻尊卑反置,贵贱颠倒。 | 《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
hǎo nǚ bù chuān jià shí yī好女不穿嫁时衣 |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遗产生活。 | 旧谚:“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
qī cì liáng yī yī cì cái七次量衣一次裁 | 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 |
bù yī wéi dài布衣韦带 |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
ruò bù shèng yī弱不胜衣 | 瘦弱得连衣服都承受不了。 | 先秦 荀况《荀子 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
chún yī bǎi jié鹑衣百结 | 鹑衣:像鹌鹑鸟尾巴那样的衣服;百结: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身上穿的衣服补丁多;连缀起来就像鹌鹑鸟的秃尾巴。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 宋 李昉《太平广记》:“时有一人,鹑衣百结,颜貌憔悴,亦往庙所。” |
bào yī lù guàn暴衣露冠 | 日晒衣裳,露湿冠冕。形容奔波劳碌。 | 《汉书·燕刺王刘旦传》:“今宗室子孙,曾无暴衣露冠之劳,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赐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
yī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安公子是自幼娇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 |
yāo jīn yī zǐ腰金衣紫 | 腰中挂着金印,身上穿着紫袍。指做了大官。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卷二十二:“何不在此处用了些?博得个腰金衣紫,也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
niú yī duì qì牛衣对泣 |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 《汉书·王章传》:“初,章为渚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 |
qiān yī tóu xiá牵衣投辖 | 谓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车辖于井。形容殷勤留客。辖,古代车上固定车轮的零件。 |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平生自奉甚约,宾客过从,则牵衣投辖,穷日夕不厌。” |
bái yī xiù shì白衣秀士 | 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 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休道是他,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
zhū yī xiàng hù朱衣象笏 | 朱衣:指主考官;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用作记事。身着红袍,手执牙笏。形容仪态端庄肃敬。 | 唐·韩愈《送殷员外便回鹘序》:“殷侯侑,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朱衣象笏,承命以行。” |
yī hú zuò xióng衣狐坐熊 | 衣:穿。穿着狐皮衣服,坐在熊皮上。形容生活奢侈。 | 《宋书·王僧达传》:“如使臣享厚禄,居重荣,衣狐坐熊,而无事于世者,固所不能安也。” |
yī shí fù mǔ衣食父母 | 穿的和吃的都靠父母提供;指赖以为生的人。 | 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
bái yī tiān shǐ白衣天使 | 指护士。 | 海岩《堕落人间》:“既然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救死扶伤时要以二十块钱和一瓶酸奶为前提,既然这一切……” |
è yī cū shí恶衣粗食 | 恶:坏;衣:衣服;食:事物。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清苦。 |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高阳王寺》:“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亦富倾天下,僮仆千人,而性多俭吝,恶衣粗食,食常无肉。” |
yī kuān dài sōng衣宽带松 | 形容人消瘦。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一字字更长漏永,一声声衣宽带松。别恨离愁,变成一弄。” |
è yī è shí恶衣恶食 |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yī cháng chǔ chǔ衣裳楚楚 | 裳:裙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
xíng bù shèng yī行不胜衣 |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 《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
fú yī yuǎn qù拂衣远去 | 拂衣:振衣而去。振衣远远离去。指归隐。 | 《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
shài yī suō shí杀衣缩食 | 犹节衣缩食。 | 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丧。” |
yì zhě guān mù衣赭关木 | 赭:赤褐色的囚衣;关:禁闭;木:刑具。指服刑。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 |
cū yī dàn fàn粗衣淡饭 | 粗:粗糙、简单;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 宋 黄庭坚《四休导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
fàn náng yī jià饭囊衣架 | 囊:口袋。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之人。 |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空一带江山,江山如画;止不过饭囊,饭囊衣架,塞满长安乱似麻。” |
zhě yī sè lù赭衣塞路 | 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 《汉书·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
dàn guàn zhèn yī弹冠振衣 | 整洁衣冠。语本《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后多以喻将欲出仕。 | 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
jiě yī xiè jiǎ解衣卸甲 |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 | 明·无名氏《杏林庄》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顺天朝,班中封位爵。” |
cǎo yī mù shí草衣木食 | 木:树。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 | 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fó shì jīn zhuāng,rén shì yī zhuāng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 意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样的俊俏要靠衣饰。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
yī xiāng bìn yǐng衣香鬓影 | 形容妇女仪态娴雅,服饰艳丽。 | 北周 庾信《春赋》:“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唐 李贺《咏怀》诗:“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
diān dǎo yī cháng颠倒衣裳 | 颠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时上为衣,下为裳。形容匆忙而乱了顺序。 | 《诗经 齐风 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
yī jǐn jiǒng yī衣锦褧衣 | 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比喻不炫耀于人。 | 《诗 卫风 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又《诗 郑风 丰》:“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
bù yī qián shǒu布衣黔首 | 布衣:称呼平民;黔首:战国及秦代称呼百姓。古代指一般百姓。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 |
jié yī suō shí节衣缩食 | 节:节约;节省;缩:缩减。省吃俭用;非常节俭。 | 宋 陆游《秋获歌》:“我愿邻曲谨盖藏,缩衣节食勤耕桑。” |
yī juē lán lǚ衣屩蓝缕 | 屩:用麻与草做的鞋;蓝缕:破烂。衣服鞋子破烂 | 唐·薛用弱《集异记·刘惟清》:“先是东平有术士皇甫喈者,落魄不仕,衣屩蓝缕,众甚鄙之。” |
bǎo shí nuǎn yī饱食暖衣 | 吃的饱;穿的暖;生活富足;无忧无虑。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
yī bù yè dì衣不曳地 | 曳:拖。衣服不拖在地上。形容生活俭朴。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著布蔽膝,见者以为童仆,使人问乃知其夫人。” |
yī cháng méng huì衣裳盟会 | 衣:穿。穿着礼服聚会。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 | 南朝·梁·江淹《萧让太傅相国齐公十郡九锡表》:“若乃衣裳盟会,九合一匡,犹惭德斯礼也。” |
hè yī shū shí褐衣蔬食 |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 《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年空室蓬户,褐衣蔬食。” |
liàng tǐ cái yī量体裁衣 | 量:计量。根据自己的身体长短来裁衣服。比喻按具体情况办事。 | 《南齐书 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减称卿之体。” |
yī guān qín shòu衣冠禽兽 | 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衣:穿衣;冠:戴帽)。指品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 |
yī bì lǚ chuān衣弊履穿 | 弊:坏。衣服破烂,鞋子穿孔。形容贫穷。 |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君将掘君之偶钱,发君之庾粟以补士,则衣弊履穿而不赡耳。” |
yī jǐn huán xiāng衣锦还乡 | 衣:穿;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表示向亲邻炫耀自己的富贵。 | 《南史 刘之遴传》:“武帝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会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
yī guān lǐ yuè衣冠礼乐 | 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 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齐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
zuò jià yī shāng作嫁衣裳 | 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 | 唐 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féng yī qiǎn dài逢衣浅带 | 逢衣:袖子宽大的衣服,古代读书人的衣服;浅带:宽博的衣带。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 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逢衣浅带。” |
bāo yī bó dài褒衣博带 | 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东汉 班固《汉书 隽不疑传》:“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
yī bù zhē shēn衣不遮身 | 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曹州有一个穷汉,叫做贾仁。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 |
yī bì lǚ kōng衣敝履空 | 衣服破烂,鞋子穿孔。形容贫穷。 | 东汉·班固《汉书·鲍宣传》:“唐尊衣敝履空,以瓦器饮食,又以历遗公卿,被虚伪名。” |
kàn cài chī fàn,liàng tǐ cái yī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 量体: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长短。裁:裁剪。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事。” |
tiān yī wú fèng天衣无缝 | 天上神仙的衣服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 五代 前蜀 牛峤《灵怪录 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