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8 个誉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gū yù mǎi zhí沽誉买直 | 同“沽名卖直”。 |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若方其争论新法之际,便行窜黜,谓之立异好胜,谓之沽誉买直,谓之非上所建立,谓之不能体国,谓之不遵禀处分,言章交攻,命令切责,亦不能成其美矣。” |
qī shì diào yù欺世钓誉 | 欺:欺骗;世:世人;誉:名声。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 《元史·隐逸传》:“世主亦苟取其名而强起之,不如所闻,则曰:‘是欺世钓誉者也。’” |
gān míng cǎi yù干名采誉 | 干:求;采:取。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 | 东汉 班固《汉书 终军传》:“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
jiāo kǒu chēng yù交口称誉 | 交口:大家一齐说;称誉:称扬赞誉。大家同声称赞。 | 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我出门下,交口荐誉之。” |
jiǎ yù chí shēng假誉驰声 | 指传播虚假的名声。 | 《旧唐书 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奖。” |
yù máo yù suǐ鬻矛誉楯 | 谓自相矛盾,不能两立。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yǐ yù wéi shǎng,yǐ huǐ wéi fá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 誉:赞扬;毁:批评。指受人赞扬的官员应嘉奖,受人批评的官员应惩罚。 | 春秋·齐·管仲《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 |
xiāng qū zhī yù乡曲之誉 | 乡曲:乡里。同乡的称誉。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 |
yù sāi tiān xià誉塞天下 | 誉:声誉。好名声遍天下都知道。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当此时,梁君誉塞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走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 |
yù mǎn huán zhōng誉满寰中 | 誉:声誉;寰中:天下。好名声遍天下都知道。 | 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誉满寰中,声盖天下。” |
yǐ yù jìn néng以誉进能 | 根据人们的称誉去进用贤能。 | |
yù mǎn tiān xià誉满天下 | 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 唐·李华《唐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君七岁,能诵数经,背碑覆局;十岁以文章知名;十五誉满天下。” |
shēng yù shí bèi声誉十倍 | 比喻声望名誉地位大大提高。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
bù yú zhī yù不虞之誉 | 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
wú huǐ wú yù无毁无誉 | 既无毁谤,也无称誉。形容很平常。 | 《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
fěi yù zài sú诽誉在俗 |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 |
miàn yù bèi fēi面誉背非 | 见“面誉背毁”。 | 《宋史·范杲传》:“杲性虚诞,与人交,好面誉背非。” |
yù mǎn xìng lín誉满杏林 | 誉:名声;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术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