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吞舟是漏吞舟是漏的故事

吞舟是漏的成语故事


拼音tūn zhōu shì lòu

基本解释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出处《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暂未找到成语吞舟是漏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吞舟是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无是处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事与心违,无一是处,未知何日遂得释然。”
一蛇吞象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一身都是胆《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不宁唯是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
不是冤家不聚头《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习非成是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亦复如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人心不足蛇吞象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人非物是清·洪昇《长生殿·寄情》:“蓬莱院月悴花憔,昭阳殿人非物是。”
今是昨非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从恶是崩《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以是为恨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休戚是同《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似是而非先秦 孔子《孟子 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似非而是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俯拾即是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俯拾皆是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做“杂文”也不易》:“现在竟也累得来做‘在材料的捃摭上尤是俯拾皆是,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集采取’的‘杂文’。”
公是公非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共商国是
刻舟求剑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千金之堤,溃于蚁漏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千金之堤,溃于蚁漏,有罅故也。”
半吞半吐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
即心是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七卷:“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口是心苗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氤氲篆烟袅,昏惨剌银灯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报。暗觑清霄,盼梦里他来到。却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频频叫。”
口是心非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古是今非元·马致远《青衫泪》:“一个待咏月嘲风,一个待飞觞走斝,谈些古是今非,下学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