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唇鼓喙的成语故事
拼音yáo chún gǔ huì
基本解释犹言摇唇鼓舌。
出处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
暂未找到成语摇唇鼓喙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摇唇鼓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鼓作气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不容置喙 | 孙力《都市风流》第20章:“他想推掉沈萍的邀请,但沈萍的口气不容置喙。” |
两部鼓吹 | 《南齐书·孔稚珪传》:“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
乖唇蜜舌 | 《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着没疼热的东西交结童奶奶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恶,且都说起他的好处。” |
偃旗息鼓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
共为唇齿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共相唇齿 | 《魏书·百济传》:“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 |
击鼓鸣金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
利喙赡辞 |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睹其利喙赡辞,不觉前席。” |
反唇相稽 | 汉 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
反唇相讥 | 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误增不字义》:“于是知不善读书而率臆妄改,皆与古人反唇相讥也。” |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含哺鼓腹 | 庄周《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吹唇唱吼 | 《南史·侯景传》:“丑徒数万,同共吹唇唱吼而上。” |
吹鼓手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2回:“叫班吹鼓手,壮观壮观。” |
咂嘴弄唇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
唇不离腮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我和娘成日唇不离腮。” |
唇亡齿寒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唇干口燥 | 《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
唇揭齿寒 | |
唇枪舌剑 | 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
唇焦口燥 | 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
唇竭齿寒 | 《庄子·胠箧》:“故曰,唇竭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
唇齿相依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
唇齿相须 |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四海冶》:“宣镇东起四海冶、火焰山,接昌镇、黄花镇界。四海冶正直黄花镇北,适当山陵后背,乃唇齿相须之地。” |
商羊鼓舞 | 《孔子家语·辨政》:“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
喙长三尺 | 庄周《庄子 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 |
大张旗鼓 | 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