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故事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的成语故事


拼音tóng bìng xiāng lián,tóng yōu xiāng jiù

基本解释怜:怜惜。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暂未找到成语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体同心《仪礼·丧服》:“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凡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一病不起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那詹典在途中本就受了些风霜,到家又传了时症,一病不起,呜呼哀哉死了。”
一相情愿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厢情愿’。”
一脉相传明 汪廷讷《三祝记 叙别》:“纯仁今日将麦舟赈济曼卿,这才是一脉相传,何愁皇天不佑。”
一视同仁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一轨同风《晋书 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一辞同轨《韩非子 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七病八倒
上下同门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上下相安《晋书·束皙传》:“主无骄肆之怒,臣无嫠缨之请,上下相安,率礼从道。”
下眼相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
不可同日而语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不同凡响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不同流俗《礼记 射义》:“不从流俗。
不打不相识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不敢苟同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不明真相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不期而同郭沫若《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
不相上下唐 陆龟蒙《蠹化》:“翳叶仰啮,如饥蚕之速,不相上下。”
不相为谋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相闻问东汉 班固《汉书 严助传》:“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
不约而同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不谋同辞《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不谋而同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与众不同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与天地同休《神异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樽,取一樽,一樽复生,与天地同休,无干时。”
与天地同寿战国·楚·屈原《九原·涉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