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的成语故事
拼音gè shū jǐ jiàn
基本解释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据我主意,何不各抒己见,出个式子,岂不新鲜些?”
暂未找到成语各抒己见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各抒己见)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一见倾倒 | 清·西岷山樵《<野叟曝言>序》:“先祖五世以官事过禾中,邂逅水次,一见倾倒。” |
一见倾心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晋孝武帝太元九年》:“主上与将军风殊类别,一见倾心,亲如宗戚。” |
一见如故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
一见钟情 | 清 墨浪子《西湖佳话》:“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
一针见血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一针即瘥。” |
不见天日 | 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八卷:“福州之人,以为终世不见天日也,岂料端公赐问。” |
不见经传 |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于经传,却亦甚雅。”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 清·张岱《与祁世培》:“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缅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区别之也。” |
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只得脱袍解带,免冠徒跣,跪于门外。” |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 《吕氏春秋 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
严于律己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清·罗泽南《与蒋瀛海书》:“取古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道,鞭策自己身心,以调和其血气。” |
书生之见 |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
事不关己 | 《曹雪芹别传》:“当时的风气是谨言慎行,少发议论,事不关己,不必打听,因此对这一次大征战的命将出师,一直不甚了了。”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云开见日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文益禅师》:“云开见日时如何?” |
人一己百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人各有志 | 晋 陈寿《三国志 管宁传》:“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
人己一视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周易 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