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祖师的成语故事
拼音kāi shān zǔ shī
基本解释原为佛教用语;指最初创建寺院的和尚。
出处宋 刘克庄《诗话前集》:“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暂未找到成语开山祖师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开山祖师)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迷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唐 李白《蜀道难》诗:“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一字师 | 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 |
万水千山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阳开泰 |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
不可开交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吴赞善听到这里,便气的不可开交。” |
不得开交 | |
不挑之祖 | 清 宋育人《三堂诗品》:“高适达夫七古,与岑一骨,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挑之祖。”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泰山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丘山之功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禄。” |
丛山峻岭 |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在矿井里》:“煤矿的空中索道,越过了丛山峻岭。” |
东山之志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东山再起 | 唐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
东山高卧 |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
严师出高徒 | |
丧师辱国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
中山狼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
举鼎拔山 | 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
乃祖乃父 | 《尚书·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 |
义山恩海 | 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
事无常师 | 春秋·王诩《鬼谷子·忤合》:“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陶弘景注:“主善为师,故无常师。” |
云开日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文准禅师》:“云开日出,水绿山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