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成语故事
拼音dàn bó míng zhì,níng jìng zhì yuǎn
基本解释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暂未找到成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了千明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清凉益禅师法嗣》:“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
一动不如一静 | 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孝宗幸天竺及灵隐,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
丁宁周至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
不宁唯是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 |
不拔之志 | 《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
不明不暗 |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
不明不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
不明真相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
不远万里 | 晋 王嘉《拾遗记》第六卷:“门徒来学,不远万里。” |
不远千里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不遑宁息 | 《三国志 吴书 韦曜传》:“故勉精历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 |
丑声远播 | 《宋书·卢陵孝献王义真传》:“咸阳之酷,丑声远播。” |
专心一志 | 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
专心致志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东山之志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主明臣直 | 明·张居正《帝鉴图说》上篇:“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 |
举国一致 | 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
二分明月 | 唐 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人各有志 | 晋 陈寿《三国志 管宁传》:“太祖曰:\'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
人穷志不穷 | 张恨水《夜深沉》第40回:“蒋先生,你别瞧我失了业,人穷志不穷。” |
人穷志短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所谓人穷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较量,只索避了。” |
仁人志士 |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以刑致刑 | 《商君书·靳令》:“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又《去强》:“以刑致刑,国治。”《韩非子·饬令》:“罪重而刑轻,刑轻而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
以意逆志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
以狸致鼠 | 《吕氏春秋 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 《吕氏春秋 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