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笔立就的成语故事
拼音yuán bǐ lì jiù
基本解释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6卷:“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暂未找到成语援笔立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援笔立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挥而就 | 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
三十而立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三足鼎立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 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
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下笔成文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
不堪造就 | 茅盾《蚀 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
不立文字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亡立锥之地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
亭亭玉立 | 《北齐书 徐之才传》:“白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成一美妇人,去地数丈,亭亭而立。” |
从俗就简 | 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简帖,必旋检本,模仿笔画,从俗就简。 |
从容就义 | 宋 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
便还就孤 | |
俯首就缚 | |
傲然屹立 | 古华《芙蓉镇》:“抽茎了,长叶了,铁骨青枝,傲然屹立。” |
傲然挺立 | 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
兵以诈立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凿空立论 | 宋·朱熹《朱子全书·学》:“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
刀笔吏 |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
功不成,名不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若是老爷就是这样做去,到了功不成,名不就的时候,老爷说奴才没有良心……不告诉老爷。” |
功成业就 | 范长江《塞上行·行纪·忆西蒙》:“岳飞功成业就之时,即高宗寝时不安之日。” |
功成事立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王传》:“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
功成名就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
功成名立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4回:“功成名立,偕老林泉,这是我的夙愿。” |
势不两立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
卓立鸡群 |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