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吊死扶伤吊死扶伤的故事

吊死扶伤的成语故事


拼音diào sǐ fú shāng

基本解释吊祭死者,扶救伤者。

出处《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


暂未找到成语吊死扶伤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吊死扶伤)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棍子打死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一死一生《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万死犹轻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不到黄河心不死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不死不活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不顾死活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东扶西倒宋 杨万里《过南荡》诗:“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醿。”
两败俱伤宋 汪应辰《文定集 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之死靡二《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之死靡他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明·烟霞散人《斩鬼传》第四回:“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待他伤了一个,便容易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养伤身《庄子·让王》:“夫人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按,此语亦见《吕氏春秋·审为》与《淮南子·道应训》。
伐罪吊人《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伤筋动骨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打的来伤筋动骨,更疼似悬头刺股。”
伤风败俗《魏书 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伯仁由我而死《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你死我活元 李寿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
兔死凫举《吕氏春秋 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兔死狐悲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0回:“古人说的‘关门养虎,虎大伤人’。这个东西,如何养得熟的。”
养生送死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
出口伤人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赵公明大怒:‘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伤人,欺吾太甚!”
出生入死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劳民伤财《元史 李元礼传》:“而又劳民伤财,以奉土木。”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寻思道:‘既是好意请我们吃酒,如何这般相待,不许人动身?’”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自实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盘上蚂蚁,一霎也站脚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