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气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qì yàn xūn tiān气焰熏天气焰:气势。形容盛气凌人,十分傲慢。《群音类选 <双惠记 巡守雍丘>》:“独不见气焰熏天谁敢当。”
yì qì xuān áng意气轩昂精神和气概都很高昂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我见这人身虽寒俭,意气轩昂,模样又好。”
shēng tūn qì rěn声吞气忍吞:咽下。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出声抗争。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hé qì zhì xiáng和气致祥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zhòng qì xùn míng重气徇名徇:曲从,偏私。重视义气,慕求声名。南朝·梁·沈约《为东宫谢敕赐孟尝君剑启》:“田文重气徇名,四豪莫及。”
huī xīn sàng qì灰心丧气灰心:心像灭了的死灰;丧气:意气沮丧。因遭受挫折而意志消沉;丧失信心。明 吕坤《呻吟语 下 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qì zhuàng rú niú气壮如牛气很盛;但使人觉得笨拙。刘玉民《骚动之秋》第十章:“‘我园艺场是书记的十大台柱子之一!’他会气壮如牛地告诉你。”
qīng shēn xià qì轻身下气形容谦恭的态度。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倾家破产,急士之穷,轻身下气,而交名胜。”
qì hāng xiōng pú气夯胸脯夯:冲撞。形容非常气愤。明·无名氏《宝光殿天真祝万寿》:“你是个朽木之材,在人前强作支吾,有甚么真实的肺腑,不由人气夯胸脯。”
zhì jiāo qì yíng志骄气盈犹志骄意满。元·杨载《诗法家数·荣遇》:“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然多志骄气盈,处富贵而不失其正者,几希矣。”
cháng xū duǎn qì长吁短气指叹息不已。元 乔吉《金钱记》第三折:“你家这门馆先生,自从我在学堂中一个月,不曾教我一句书,终日只是长吁短气,不知为何。”
yì qì xiāng tóu意气相投意气:志趣和性格。志趣和性格彼此十分投合。元 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三折:“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
shā qì téng téng杀气腾腾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指杀伐之气很盛;凶神恶煞的样子。《前汉书平话》:“战尘郁郁,杀气腾腾,遮笼四野、蔽塞五方。”
shén qì shí zú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会于是神气十足了。”
xià qì yí shēng下气怡声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西汉 戴圣《礼记 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dī shēng yǎ qì低声哑气犹言低声下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qì shù yǐ shuāi气数已衰气数:命运。形容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汉东都洛阳,二百余年,气数已衰。”
mù qì chén chén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久已有志于改革的王安石,受命执政,生气勃勃,但朝廷却是暮气沉沉。”
shuāng qì héng qiū霜气横秋霜:秋霜。气:志气。比喻志气凛然,像秋霜一样严峻。
yuán lóng háo qì元龙豪气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曾慢待许氾;豪:豪放。形容性格豪放。《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氾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qì gāo zhì dà气高志大意气高昂,志向远大。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你气高志大,见是如此。”
yuàn qì mǎn fù怨气满腹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后汉书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qì tūn hú hǎi气吞湖海犹气吞山河。清·查慎行《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诗:“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zhǎng tā rén ru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长:助长。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
liú lǐ liú qì流里流气举止轻浮,品行不端。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农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摊前造作地摆好姿势,等待城里来的流里流气的摄影师按快门。”
yì qì xiāng dé意气相得形容志趣极其相合。唐·李百药《北齐书·高乾传》:“魏领军元叉,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乾甚厚。”
qì yǒng rú shān气涌如山形容恼怒到极点。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吴主传》:“权大怒,欲自征渊”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江表传》:“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nù qì chōng tiān怒气冲天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cí yán qì zhèng辞严气正犹言辞严义正。《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nián zhuàng qì ruì年壮气锐指年纪轻,气势旺盛。亦作“年少气盛”、“年盛气强”。
míng gōng zhèng qì明公正气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曾朴《孽海花》第15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
tiān xíng shí qì天行时气行:流行;时:季节,气候;气:疫气,疾病。因气候不正常而引起的流行病。《千金方》:“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
tiān lǎng qì qīng天朗气清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hén shēng jìng qì沉声静气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冰心《到青龙桥去》:“他沉声静气的问:‘你是那里的,要往那里去?’”
lín xià fēng qì林下风气林下:幽僻之境;风气: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xióng jiū jiū,qì áng áng雄赳赳,气昂昂赳赳:雄壮勇武;昂昂:气概轩昂。指人雄壮勇武,气宇轩昂的样子。元·张国宾《薛仁贵》楔子:“则你那雄赳赳,气昂昂,身凛凛,貌堂堂。”
nián qīng qì shèng年轻气盛年纪小,不懂得为人处世,喜欢争强好胜。老舍《小型的复活》:“但是,年轻气盛,谁管这一套呢!”
zhòng qì qīng shēng重气轻生同“重义轻生”。唐·张说《巡边河北作》诗之一:“沙场积路何为尔,重气轻生如许国。”
huí cháng shāng qì徊肠伤气肠回转,气伤断。形容内心伤感战国 楚 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
wāi fēng xié qì歪风邪气指各种不良的作风和风气。邪:不正派;不正当。柳青《狠透铁》:“只有王以信装得镇静,面不改色,还对高书记说:早应当整整社员里头的歪风邪气了。”
zhì tóng qì hé志同气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宋·曾敏行《独醒杂志》第四卷:“逢原每不乐补之所为,而墨花实不逮,唯长于平远,遇志同气合者始为作之。”
qì chōng xiāo hàn气冲霄汉气:指精神;勇气;霄汉:指天空。形容勇敢的气魄。现也形容无畏的革命精神。元 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便有那吐虹霓志气冲霄汉。”
cái gāo qì qīng才高气清才:才能;气:气质。指才调高雅,气质清新。唐 韩愈《与孟东野书》:“足下才高气清,行古道,处今世,无田而衣食。”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气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qì yǔ áng áng气宇昂昂气宇:气度,仪表;昂昂:气概轩昂的样子。精神饱满,气度不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4回:“指挥军士,东西布阵,气宇昂昂,旁若无人。”
bǐng qì liǎn xī屏气敛息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止住了呼吸。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瞿耐庵道:‘太太说得是,说得是。’连连屏气敛息,不敢作声。”
tóng qì xiāng qiú同气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cái qì guò rén才气过人才气:才能和气质。才华超过平常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qīng sǐ zhòng qì轻死重气谓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汉·张衡《西京赋》:“都邑游侠,张起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轻死重气,结党连群。”
píng qì tūn shēng屏气吞声犹言忍气吞声。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liǎn sè bǐng qì敛色屏气收起笑容,屏住呼吸。形容谨慎畏惧,不敢放肆。宋 欧阳修《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yán qì bēi ruò言气卑弱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
yì qì zì rú意气自如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史记 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shēng qì xiāng tóu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自然是声气相投,定行见用于世,各着功名,可胜欣赏。”
chuàn tōng yī qì串通一气串通:互相勾结。暗中勾结;互相配合;采取一致的言语行动。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鸳鸯听了,便红了脸,说道:‘怪道,你们串通一气来算计我!’”
lǐ zhí qì zhuàng理直气壮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guài shēng guài qì怪声怪气形容声音、语调、唱腔等滑稽或古怪难听。鲁迅《二心集 宣传与做戏》:“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
qì zhuàng dǎn cū气壮胆粗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她的那点聪明根本不在何玉凤之下,况又受了公婆的许多锦囊妙计,此时转比何玉凤来的气壮胆粗。”
tiān gāo qì shuǎng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元·马致远《汉宫秋》楔子:“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
zhāo qì bó bó朝气勃勃朝:早上;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在革命胜利……的一代,是朝气勃勃的,但是也有弱点。”
yì qì fēng fā意气风发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形容俊伟豪迈。形容气概豪迈;精神振奋。三国 魏 曹植《魏德论》:“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zhuàng qì tūn niú壮气吞牛形容气势雄壮远大。明 孙梅锡《琴心记》第二十出:“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xià qì yí sè下气怡色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zhì mǎn qì dé志满气得犹志得意满。唐·韩愈《与崔群书》:“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
zú gāo qì qiáng足高气强见“足高气扬”。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伐卫》:“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
qì chōng zhì jiāo气充志骄谓心满意得,骄傲自大。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
hàng xiè yī qì沆瀣一气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宋 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qiū gāo qì shuǎng秋高气爽形容秋季天空晴朗;气候凉爽宜人。唐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暗风吹乱蛩悲咽。”
yī gǔ zuò qì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mù zhǐ qì shǐ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指使人。形容态度骄横傲慢。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hǎo shēng hǎo qì好声好气形容语调柔和,态度温和。
chū qì tǒng出气筒指没有恰当的由头而被人当作发泄怨恨的对象。艾煊《大江风雷》第二部:“他不愿向她发火,不愿拿她当出气筒子。”
shēng qì xiāng tōng声气相通彼此串通,互通消息。
tōng tóng yī qì通同一气串通在一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通同一气的。”
tūn shēng yǐn qì吞声饮气犹吞声忍气。《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qì wèi xiāng tóu气味相投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宋 葛长庚《水调歌头》:“天下云游客,气味偶相投。暂时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qì jí bài sàng气急败丧同“气急败坏”。茅盾《子夜》十五:“桂长林脸上挂了彩,气急败丧地跑来。”
xì shēng xì qì细声细气形容声音柔软轻细。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4回:“就听里面细声细气地说:‘闻贤弟,你焉能知道两个人的来意?这是为御猫而来。”
yī qì hē chéng一气呵成呵:呼气。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zhǎng tā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shén qì huó xiàn神气活现形容自以为了不起而表现出来的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茅盾选集 委屈》:“要不是他们神气活现说‘查得到’,那她干脆就去缝制新的了。”
chǐ shǎo qì ruì齿少气锐见“齿少心锐”。宋·王禹偁《答丁谓书》:“夫刚直之名,吾诚有之。盖嫉恶过当,而贤、不肖太分,亦天性然也。而又齿少气锐,勇于立事,今四十有三矣。”
qì tūn shān hé气吞山河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wō náng qì窝囊气憋在心里的不能说或不愿说的怨气。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42章:“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回来时被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
qì chōng niú dǒu气冲牛斗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形容气势极盛;直冲星空。有时也指怒气极盛。唐 杨炯《杜袁卅墓志铭》:“宝剑之沉,夜气冲于牛斗。”
yí zhǐ qì shǐ颐指气使颐:腮帮子;指:指挥;气:神气;使:指使。用腮帮子来指挥人;用神气来支使人。唐 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所不足者,其唯风树寒泉之思乎!”
jiǔ sè cái qì酒色财气指嗜酒、好色、贪财、逞气。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杨秉传》:“秉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dōng lái zǐ qì东来紫气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唐·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xuè qì fāng shèng血气方盛血气: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终传》:“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
bǐng shēng xī qì屏声息气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这里,屏声息气齐齐的伺候着。”
fēn xíng lián qì分形连气见“分形同气”。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qiè shēng qiè qì怯声怯气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qì shì páng bó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宋 文天祥《文山集 指南后录 正气歌》第14卷:“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
zǐ qì dōng lái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汉 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yì qì yáng yáng意气扬扬意气:意志;气概;扬扬:得意昂扬的样子。形容十分得意或气概高昂的样子。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tóng qì xiāng qi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zhèng zhèng qì qì正正气气正派。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程朝奉]虽是缠得熟分了,那陈氏也自正正气气,一时也勾搭不上。”
cháng huí qì dàng肠回气荡回:曲折,迂回;荡:摇荡。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苏雪林《玉溪诗谜》:“这一首真是心颤魂飞、肠回气荡时做出来的好诗。”
qì xiāo dǎn duó气消胆夺形容畏惧到极点。《南史·贼臣传·侯景》:“初,景之围台城,援军三十万,兵士望青袍则气消胆夺。”
yì qì xiāng hé意气相合意气: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诗:“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