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挠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7 个挠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bǎi zhé bù náo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引伸为屈服。无论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汉 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xīn yǎng nán náo心痒难挠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着小生迷留没乱,心痒难挠。”
yǐ zhǐ náo fèi以指挠沸挠:搅。用手指搅开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败。先秦 荀况《荀子 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
bì bù náo běi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bù náo bù qū不挠不屈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清 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吾民族以不挠不屈之气概,与外族战,与土番战,与寒暑战,卒能斩荆披棘。”
bù qū bù náo不屈不挠屈、挠:弯曲。不屈服。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东汉 班固《汉书 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挠)不诎(屈)。”
náo qū wǎng zhí挠曲枉直指矫正曲直。汉 桓宽《盐铁论 大论》:“而欲废法以治,是犹不用隐斧斤欲挠曲枉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