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而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bù yán ér yù不言而喻 | 言:说明;喻:了解;明白。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yī huī ér jiù一挥而就 | 就:成。笔一挥就写(画)成了。 | 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
mì ér bù lù秘而不露 |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 晋 陈寿《三国志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
yǐng tuō ér chū颖脱而出 |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yǐn ér bù fā引而不发 | 引:拉引;发:射箭。拉长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一切准备;等待时机;也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tuō yǐng ér chū脱颖而出 | 如果毛遂早得到任用;就会像锥子放在布袋里那样;锥针都能全部穿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脱:脱露。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
fú ér bù shí浮而不实 | 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
wèi yǐng ér zǒu畏影而走 |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 | 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 |
sān shí ér lì三十而立 |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明鼓而攻之 |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 《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yī hōng ér qǐ一轰而起 |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 梁斌《红旗谱》第二卷:“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他逮不住领头人儿,看他有什么法子?” |
zé mù ér chǔ择木而处 | 处:居。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
wú jí ér zhōng无疾而终 | 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到三十六岁,忽对人说:‘玉帝命我为江涛之神,三日后,必当赴任。’至期无疾而终。” |
mó ér bù lín,niè ér bù zī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
rú rù zhī lán zhī shì,jiǔ ér bù wén qí xiāng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mén shī ér yán扪虱而言 | 扪: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谈话。形容不拘细节,随便谈话。亦作“扪虱而谈”、“扪虱倾谈”。 | 唐·房玄龄《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
bù qín ér huò不勤而获 | 指不劳而获。 | 宋 王谠《唐语林 补遗三》:“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
dǐng zú ér sān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 《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
yīn rén ér yì因人而异 |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
zhī èr wǔ ér wèi shí yú shí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 南朝·梁·刘峻《辩命论》:“同知三者,定乎造化,荣辱之境,独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识于十。” |
wàng chén ér bài望尘而拜 |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 《晋书 潘岳传》:“岳性轻躁,趋势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
dé ér fù shī得而复失 |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
rú rú ér dòng蠕蠕而动 | 像虫子似的前后蠕动身体,形容准备慢慢移动的样子。 | 毛泽东《论持久战》:“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而且难免勾结某些国际成分(英、美、法内部都有这种人,特别是英国的上层分子),狼狈为奸。” |
zhī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知二五而不知十 | 形容只知道某一方面,而不知道综合全面地看。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yī hòng ér sàn一哄而散 | 经过一阵喧闹后马上就散开了。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 |
chù lèi ér cháng触类而长 | 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 语出《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 |
bù qī ér tóng不期而同 | 期:约定期限。指不约而同。 | 郭沫若《文艺论集 整理国故的评价》:“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 |
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易:换;并日:两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谁外出就换上,两天吃一天的饭。形容非常贫穷。 |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chuán xí ér dìng传檄而定 |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
cóng yī ér zhōng从一而终 | 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 《周易 恒》:“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出淤泥而不染 |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 宋 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
gǔn gǔn ér lái滚滚而来 | 滚滚:水奔流的样子。形容来势连续不断而又迅速 | 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shí yán ér féi食言而肥 |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
zhì sī ér fén治丝而棼 | 谓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语本《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 语出《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
shī ér fù dé失而复得 | 失:遗失,丧失。失去而又得到。 | 宋·王安石《原过》:“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晋代周颙的字。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tǐng shēn ér chū挺身而出 | 形容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其任。挺:挺起身来;勇敢刚毅的样子。 | 《旧五代史 周 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冠,复有其城,毫民赖是以济。” |
wú wéi ér chéng无为而成 | 谓不倚外力而自然有所成就。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
fēng yōng ér shàng蜂拥而上 | 像成群的蜂拥挤着飞过来一样。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前。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墨雨遂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蜂拥而上。” |
bàn tú ér fèi半途而废 | 半途:半途上;废: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来。比喻事业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
fù ér wú jiāo富而无骄 | 骄:骄傲。虽已富有但不骄傲。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
zì rán ér rán自然而然 |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 | 《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xī树欲静而风不息 | 静:平静;息:平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 |
yún wù zhī shèng,qǐng kè ér qì云雾之盛,顷刻而讫 | 盛:大;顷刻:一会儿;讫:完结。云雾再大,转眼间就会散净。比喻某种势力不会长久。 | 汉·魏朗《魏子》:“云雾之盛,顷刻而讫;暴雨之盛,不过终日。” |
kǎn kǎn ér tán侃侃而谈 |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讲话。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
xué ér yōu zé shì学而优则仕 |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 《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dào ér bù jìng道而不径 | 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 《吕氏春秋·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
cuì ér bù jiān脆而不坚 |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
wàng ér shēng wèi望而生畏 | 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 |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fēn ér zhì zhī分而治之 |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 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
zuò ér dài dàn坐而待旦 |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 《尚书 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láo ér wú gōng劳而无功 | 劳:劳累;劳苦;功:功效;成效。花了力气却没有成效。 | 先秦 管仲《管子 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
yì zǐ ér jiào易子而教 |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 |
qǔ ér dài zhī取而代之 | 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chōng kǒu ér chū冲口而出 | 不加思索;随口说出。多指说话失于检点。 | 宋 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
tóng rì ér yán同日而言 | 同“同日而论”。 | 《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 |
yán yǒu jìn ér yì wú qióng言有尽而意无穷 |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 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cā jiān ér guò擦肩而过 | 擦:挨。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宝山而空回 |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
duì tú mén ér dà jué对屠门而大嚼 | 屠门:肉铺。比喻心里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 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西向笑;知肉美味,则对屠门而大嚼。” |
yú guàn ér jìn鱼贯而进 | 贯:连贯。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
yìng yùn ér shēng应运而生 | 原意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适当的时机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人或事物。 | 汉 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建立。” |
jiē zhǒng ér zhì接踵而至 |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头的人脚尖挨上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形容人特别多;络绎不绝。或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也作“继踵而至”、“接踵而来”。 | 《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军接踵而至。” |
mí ér bù fǎn迷而不反 |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
pín ér lè dào贫而乐道 |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xiàng ruò ér tàn向若而叹 |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hé ér bù chàng和而不唱 |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 《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
jiá rán ér zhǐ戛然而止 | 戛然:像声词。声音突然停止。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满场生旦净末,同声一个曲牌,也听不来南腔北调,只觉得如出一口。唱了几套,戛然而止。” |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áng rán ér rù昂然而入 | 仰头挺胸地走进来。形容态度傲慢。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须臾,李恢昂然而入。” |
qīng ér yì jǔ轻而易举 | 轻:轻松;举:向上托。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做事情毫不费力。 |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 考虑问题要变通灵活,行为则须端方不苟;胆量要大,心思要缜密。 |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
qiáo zú ér dài翘足而待 | 踮起脚等待。比喻很快就能实现。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 |
zì jīn ér hòu自今而后 | 是指从今以后。 | |
ài bó ér qíng bù zhuān爱博而情不专 |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
fàn fàn ér tán泛泛而谈 | 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谈谈。 | 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青春之歌》重读一遍然后执笔,故而只能泛泛而谈,不能引证原文作具体的分析。” |
bù yán ér xìn不言而信 |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
yáng cháng ér qù扬长而去 | 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也作“徉长而去”。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罢,深深一揖,扬长而去。” |
gōng ér jìng zhī恭而敬之 | 恭:恭敬。指待人恭敬又有礼节 | 老舍《赵子曰》:“李顺恭而敬之的慢慢往起卷那张戏报子。” |
zé mù ér qī择木而栖 | 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4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dòu ér zhù zhuī斗而铸锥 |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
xué ér hòu zhī bù zú学而后知不足 | 只有经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 江泽民《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知,就要学习,学而后知不足。” |
xiāng dài ér chéng相待而成 | 相互辅助以取得成功 | 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故经渭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也。” |
jī zhì ér mò赍志而没 |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 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wèi kě tóng rì ér yǔ未可同日而语 | 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 宋·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
xié tiān zǐ ér lìng zhū hóu挟天子而令诸侯 | 挟:挟制;诸侯:帝王分封的列国统治者。挟制着皇帝,用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用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后庭,谁能御之?” |
lè ér wàng guī乐而忘归 | 乐:喜悦。非常快乐,竟忘记返回。形容非常留恋。 |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西巡狩,乐而忘归。” |
ān zhěn ér wò安枕而卧 | 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
cún ér bù lùn存而不论 | 存:保留;论:讨论。把问题保留起来;暂不加论述或讨论。 | 庄周《庄子 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
wēi ér bù chí危而不持 | 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 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敢怒而不敢言 | 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 唐 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dào xǐ ér yíng倒屣而迎 | 倒:逆;屣:鞋。倒穿着鞋急忙迎客。形容热情待客。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五卷:“一日,曹往谒之,李倒屣而迎。” |
qiè ér bù shě锲而不舍 | 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shì ér bú jiàn视而不见 |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 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
zhī yī ér bù zhī èr知一而不知二 |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
yǒu guò zhī ér wú bù jí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过:超过;及:赶上。达到。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 《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
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不得已而为之 |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 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