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41 个迹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ián jiān lèi jì骈肩累迹 | 同“骈肩累迹”。 |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
bì yǐng liǎn jì避影敛迹 | 指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 宋 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镱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敛迹也。” |
dùn jì nì yǐng遁迹匿影 |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衄则退然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
bǐ jiān jiē jì比肩接迹 | 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 | 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 |
xuě ní hóng jì雪泥鸿迹 | 同“雪泥鸿爪”。 | 清·冯珍《摸鱼子·寄戴受兹》词:“去年曾记深宵语,也算雪泥鸿迹。” |
wèi yǐng è jì畏影恶迹 |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
jià jiān jiē jì驾肩接迹 | 见“驾肩接武”。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道悟禅师》:“学徒依附,驾肩接迹;都人士女,向风而至。” |
wèi yǐng bì jì畏影避迹 | 比喻庸人自扰,不明事理。 | 先秦 庄周《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
pián jiān dié jì骈肩迭迹 | 同“骈肩累迹”。 | |
dùn jì qián xíng遁迹潜形 | 遁、潜:隐藏。迹、形:踪迹,形迹。指隐藏踪迹和身形。 | 明·张景《飞丸记·园中落穽》:“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才事稳。” |
shēng xiāo jì miè声销迹灭 | 销:通“消”,消失。不公开露面与说话。指隐藏形迹。 | 《北齐书·魏收传》:“其舒也济世成务,其卷也声销迹灭。” |
xíng jì kě yí形迹可疑 | 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 | 清 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
dùn jì kōng mén遁迹空门 | 见“遁入空门”。 | 《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因此上,来披剃,遁迹空门。” |
lái zōng qù jì来踪去迹 |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6卷:“陆婆向来也晓得儿子些来踪去迹,今番杀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问他,却也怀着鬼胎。” |
làng jì jiāng hú浪迹江湖 | 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
mǎ jì zhū sī马迹蛛丝 | 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 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侧,侧中之正,草蛇灰线,马迹蛛丝。” |
zhū sī mǎ jì蛛丝马迹 | 蜘蛛丝;马蹄痕。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蛛丝:蜘蛛丝;马迹:马蹄印。 | 唐 杨筠松《龙经 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
xī jì jìng chù息迹静处 | 息:止息;迹:行迹,脚印;处:处所。要想不见行迹,只有自己静止不动。引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庄子 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
xíng jì kě yí行迹可疑 | ||
zōng jì guǐ mì踪迹诡秘 | 行踪隐秘难测。 | 《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率轻狂而自若,踪迹诡秘,贿赂公行。” |
pián jiān dié jì骈肩叠迹 | 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 | 清·刘大櫆《乞捐输以待周急引》:“京师为四方之会,万民之所聚处,仕宦宾旅,骈肩叠迹。” |
bù liú hén jì不留痕迹 | 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 | 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办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样闲得难受的同事讨论怎么才能不留痕迹地杀人丝毫不会引起怀疑。” |
biàn jì mái míng变迹埋名 | 迹:痕迹,踪迹。改变行踪,隐蔽姓名。 | 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都归欲界,轻财任侠,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
míng shèng gǔ jì名胜古迹 |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的地方。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5章:“首都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去了两次以上。” |
yǐn jì mái míng隐迹埋名 | 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
shòu hàn niǎo jì兽迒鸟迹 | 鸟兽之迹。 | |
ōu bō píng jì鸥波萍迹 | 萍:浮萍。鸥鸟戏波,浮萍浪迹。比喻隐居者安逸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 | 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
yí jì tán xū遗迹谈虚 | 谓舍弃根据而空谈玄虚。 | 宋·程大昌《〈演繁露〉序》:“然有退之(韩愈)之学则可,无退之之学而遗迹谈虚,恐援据所及,金根金银或相贸易,并可赧矣。” |
cáng zōng niè jī藏踪蹑迹 | 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 |
xiāo shēng nì jì销声匿迹 |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 |
niǎo jì chóng sī鸟迹虫丝 | 比喻极易消失的事物。 | 清·蒋士铨《临川梦·了梦》:“养娘真信人也,多劳,可怜他把鸟迹虫丝收护的牢。” |
pián jiān jiē jì骈肩接迹 | 同“骈肩累迹”。 | 宋·刘炎《迩言》:“游者骈肩接迹,观者啧啧咏叹。” |
fú zōng làng jì浮踪浪迹 | 浮: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 | 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
fú jì làng zōng浮迹浪踪 | 谓行踪不定。 | 明·陈铎《山坡羊·怨别》套曲:“一任他浮迹浪踪,终须是有个相逢。” |
mì jì xún zōng觅迹寻踪 | 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 | 元 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夜》第一折:“却待要拄眼睁睛,觅迹寻踪,莫非他锦阵花营,不曾厮共,险教咱风月无功。” |
dùn jì fāng wài遁迹方外 |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
mò jì wèi gān墨迹未干 | 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说犹未了,思温抬头一看,壁上留题墨迹未干。” |
píng zōng làng jì萍踪浪迹 | 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 明 徐霖《绣襦记》:“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
è jì zhāo zhe恶迹昭着 | 昭著:显着,明显。恶劣的事迹十分明显,人所共见。形容罪行严重。 | |
quǎn jì hú zōng犬迹狐踪 | 喻低弱的身手。 |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他每那祖宗是斑斓的大虫,料想俺将门下无犬迹狐踪。” |
shǔ jì hú zōng鼠迹狐踪 | 比喻人行踪鬼祟。 |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拈毕》:“羽椿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蒙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