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7 个掩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ǎn guò yáng shàn掩过扬善 | 同“掩恶扬善”。 | 《汉书·丙吉传》:“[丙吉]于官属掾吏,务掩过扬善。” |
yǎn bí tōu xiāng掩鼻偷香 | 捂住鼻子去偷点燃的香。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马颊本空禅师》:“师曰:‘节目上更生节目。’僧无语。师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
yǎn mù bǔ què掩目捕雀 | 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 | 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
guī shī wù yǎn,qióng kòu wù zhuī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 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 《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 |
liǎng yè yǎn mù两叶掩目 |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 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
jí tíng bù xiá yǎn mù疾霆不暇掩目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 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疾雷不暇掩耳 |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 晋 傅玄《傅子 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迅雷不及掩耳 |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 《晋书 石勒载记上》:“出其不意,直冲末抷帐,敌必震惶,计不及设,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
guī shī wù yǎn,qóng kòu mò zhuī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 归师:撤退的军队;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 |
jiāng láng cái yǎn江郎才掩 | 同“江淹才尽”。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6回:“炀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蛮草诏,便觉江郎才掩。” |
chū qí bù yì,yǎn qí bù bèi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 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dōng yǎn xī zhē东掩西遮 |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
yǎn ěr dào líng掩耳盗铃 |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
shuǐ lái tǔ yǎn水来土掩 |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 | 元 高文秀《渑池会》:“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
zhē zhē yǎn yǎn遮遮掩掩 | 指要隐瞒某种真相而行为不爽利。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却夫人,一般也老落起来。” |
xiá bù yǎn yú瑕不掩瑜 | 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 西汉 戴圣《礼记 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