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常鳞凡介常鳞凡介的故事

常鳞凡介的成语故事


拼音cháng lín fán jiè

基本解释一般的鱼类、贝类。比喻平凡的人。

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俦也。”


暂未找到成语常鳞凡介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常鳞凡介)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介之士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一介之才《后汉书·杜诗传》:“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兴建庠序,启设郊丘,一介之才必记,天文之典咸秩。”吕向注:“一介,谓小才也。”
一介书生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一反常态郭澄清《大刀记》第16章:“可是而今,他却一反常态,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起来。”
一鳞半爪唐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三纲五常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不同凡响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不知凡几清 顾炎武《钱粮论上》:“其逃亡或自尽者,又不知凡几也。”
东鳞西爪清 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二节:“以上所引,虽东鳞西爪,语焉不详。”
举例发凡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
举止不凡清 壮者《扫迷帚》第五回:“昨见二君举止不凡,询及栈主,始知兄即吴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问此位名姓?”
习以为常《逸周书 常训》:“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
事无常师春秋·王诩《鬼谷子·忤合》:“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陶弘景注:“主善为师,故无常师。”
人情之常宋 司马光《应诏论体要》:“凡用一人,必或以为贤,或以为不肖,此固人情之常,自古而然,不足怪也。”
仙凡路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揉着眼睛,细想昨夜又不曾梦见,可是‘仙凡路隔’了。”
作辍无常汉·扬雄《法言·孝至》:“或曰:‘何以处伪?’曰:‘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
兰芝常生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桂黝儵于南北,兰芝阿那于东西。”注引:《礼年威仪》:“君乘金而王,其政平,则兰芝常生。”
兵无常势先秦 孙武《孙子 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凡偶近器《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使让生在唐虞,则元凯之次,运值仲尼,则颜冉之亚,岂徒俗之凡偶近器已者哉!”
凡夫俗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
凡夫肉眼《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唐·玄奘译《赞弥勒四礼文》:“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
凡桃俗李明·王冕《题墨梅图》:“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凡胎俗骨明·无名氏《蕉帕记》第三出:“向来偏觅多人,皆系凡胎俗骨,无可下手。”
凡胎浊骨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一折:“我和这等愚眉肉眼难相瞅,凡胎浊骨难相守。”
出没不常宋·李纲《与宰相论捍贼札子》:“盖此贼非陆地群盗之比,据重湖环千里,出没不常。”
出没无常宋 王十朋《王忠文公集 论广海二寇札子》:“海寇出没无常,尤为濒海州县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