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因循的成语故事
拼音gǒu qiě yīn xún
基本解释苟且:只图目前,得过且过;因循:拖沓,疲沓。沿袭旧的,敷衍应付,得过且过,不求进取。
出处宋·王安石《让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暂未找到成语苟且因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苟且因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丝不苟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
不因不由 | 《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西门庆不因不由,信步走入里面观看。” |
不因人热 | 汉 刘珍《东观汉记 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
不敢苟同 |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
不苟言笑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
且听下回分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毕竟史进与三个头领怎地脱身,且听下回分解。” |
临财苟得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临财苟得,见利忘义一班峨冠博带的不同。” |
临难不苟 |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
事出有因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说了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话头,禀复了制台。” |
倒果为因 | 民意《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曾不问资本所以群趋于都会之故,是所谓倒果为因者耳。” |
偷合苟容 | 先秦 荀况《荀子 臣道》:“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敬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
兰因絮果 | 清 龚自珍《丑奴儿令》:“兰因絮果从头问,吟也凄迷,掐也凄迷,梦向楼心灯火归。” |
前因后果 | 梁 萧子显《南齐书 高逸传论》:“史臣曰:‘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琐相袭。’” |
因乌及屋 | 《尚书大传·大战》:“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
因人成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因人而异 |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
因势利导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
因噎废食 | 汉 刘向《说苑》:“一噎之故,绝谷不食。” |
因地制宜 | 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
因小失大 | 汉 刘昼《新论》:“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
因循守旧 |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序》:“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
因循苟且 | 宋 吕祖谦《答潘叔度》:“以此等语言自恕,则因循苟且,无一事可为矣!” |
因材施教 | 《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因果不爽 | |
因果报应 | 唐 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
因祸为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苏秦列传》:“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
因陋就寡 |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
因陋就简 | 汉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