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蜂识莺猜蜂识莺猜的故事

蜂识莺猜的成语故事


拼音fēng shí yīng cāi

基本解释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

出处元本 高明《琵琶记 牛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识莺猜。”


暂未找到成语蜂识莺猜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蜂识莺猜)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窝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那些小妖,就是一窝蜂,齐齐拥上。”
不学无识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对上,指大理寺为诏狱。公论‘斐不自知职业何事,不学无识’,竟罢斐。”
不打不相识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不识一丁明 胡应麟《诗薮 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不识之无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宋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不识好歹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6回:“你这泼猴,不识好歹!”
不识局面《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不识庐山真面目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抬举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不识泰山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不识起倒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52回:“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你还不识起倒?去了罢!”
似曾相识宋 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剔蝎撩蜂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偏你这罢职归田一老农,公然敢剔蝎撩蜂。”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常是个争龙斗虎,剔蝎撩蜂。”
博学多识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博识多通
博闻多识《魏书 李业兴传》:“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
博闻强识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反眼不识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学识渊博孙犁《小说杂谈》:“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
寒腹短识清·周亮工《书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识,辄不自量造语,余耻之。”
戏蝶游蜂唐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人房。”
戴头识脸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才识过人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果然不干我事,是兄弟才识过人。”
撩蜂剔蝎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故封识
教一识百汉·刘向《列女传·母仪》:“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
有胆有识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绝世聪明,有胆有识,今年也是七岁,可怜有才无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