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和衷共济和衷共济的故事

和衷共济的成语故事


拼音hé zhōng gòng jì

基本解释衷:内心;济:渡水。大家一条心;共同渡江河。比喻团结一致;克服困难。

出处《尚书 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 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暂未找到成语和衷共济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和衷共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丈二和尚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二章:“敌人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三杯和万事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不共戴天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不存不济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七卷:“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
世济其美《左传 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孔颖达疏:“世济其美,后世承前世之美。”
人所共知宋 朱熹《封建》:“百于古今之变,利害之实,人所共知而易见者,亦复乖戾如此。”
人才济济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闰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倡而不和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假公济私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6回:“常言道,做了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钟,往后贞节轮不到你身上了。”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
共为唇齿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共商国是
共相唇齿《魏书·百济传》:“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
凤协鸾和
凤毛济美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你不听见说他们世兄即日也要保道台?真正是凤毛济美,可钦,可敬!”
力济九区唐·卢照邻《三国论》:“有大贤而不能用,睹长策而不能施,便谓力济九区,智周万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匡俗济时《宋书 明帝纪》:“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谋直献,匡俗济时,咸切事陈奏,无或依隐。”
匡国济时《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匡国济时,除凶拨乱。”唐·李翱《卓异记·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龄初与杜如晦为友,属隋室丧乱,未尝不慨然相顾,有匡国济时之心。”
博施济众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同命运共呼吸
同恶相济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马超、成宜,同恶相济。”
同条共贯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
同源共流东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禀仰大龢。”
同甘共苦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君唱臣和《晏子外编》:“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和事老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烦和事老,装鬼戏催转踏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