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予齿去角予齿去角的故事

予齿去角的成语故事


拼音yǔ chǐ qù jiǎo

基本解释谓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颜师古注:“谓牛无上齿则有角,其余无角者则有上齿。”


暂未找到成语予齿去角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予齿去角)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予一夺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七年之中,一予一夺,二三孰甚焉?”
一去不复返西汉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去不返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看着青春的易逝,才觉得青春的可贵,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
一来二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8回:“一来二去,眼大心肥,那里还能够有长进呢?”
上楼去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不如归去宋 梅尧臣《杜鹃》诗:“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鹃;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
不知去向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问曰:‘如今红衣小儿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不齿于人宋 沈括《梦溪笔谈 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东来西去唐·李商隐《关门柳》诗:“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丝来线去《朱子全书·论语》:“但颜子得圣人说一句,直是倾肠倒肚是了,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乌白马角南朝 宋 鲍照《代白紵舞歌辞》:“思君厚德委入山,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
五角六张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梦里几回富贵,觉来依旧凄惶。今日是千年一遇,叩头莫五角六张。”
人去楼空唐 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人来客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零回:“妈妈睡罢,一天到晚人来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罢。”
以战去战先秦 商鞅《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以火去蛾《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韩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鱼殴蝇蝇愈至。”
以肉去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以骨去蚁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以骨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伶牙俐齿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讲三干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损人行止。”
何去何从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何足挂齿东汉 班固《汉书 叔孙通传》: “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你来我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见这李虞侯、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
俐齿伶牙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休听那厮说短论长,那般的俐齿伶牙。”
兔角牛翼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万论若兔角牛翼矣。”
兔角龟毛《大智度论》第12卷:“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
共为唇齿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邓芝传》:“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共相唇齿《魏书·百济传》:“或南通刘氏,或北约蠕蠕,共相唇齿,谋陵王略。”
养鹰飏去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