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色厉内荏色厉内荏的故事

色厉内荏的成语故事


拼音sè lì nèi rěn

基本解释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暂未找到成语色厉内荏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色厉内荏)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路货色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叫我看,一进了他们这个大染缸,就全变成一路货色了。”
下气怡色《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不动声色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五光十色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五内俱崩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
五内如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而且年来多病,日见衰颓,每念主上,不觉五内如焚。”
五色相宣《宋书 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五颜六色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
假以辞色明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贞甫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辞色。”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1回:“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倪继祖已然十六岁。”
六合之内《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内助之贤
内圣外王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外交困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它给陷于内外交困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内外夹攻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间内外夹攻,方能取胜。”
内应外合《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内忧外患先秦 管仲《管子 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内查外调《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内省不疚《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顾之忧晋·左思《咏史》诗:“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再接再厉唐 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包举宇内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厉精图治宋·邵博《闻见后录》第23卷:“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
发愤自厉章炳麟《与刘揆一书》:“夫处阴极玄黄之世,材者宜发愤自厉,复我种族。”
发扬蹈厉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
变本加厉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